2006年11月20日,是中国证券市场不应忘记的一天。在经历了几年的大熊市之后,上证指数在这天又重回2000点。与上次有所不同的是,这次我们没有看到投资者欢欣鼓舞击掌相庆的局面。
此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投资者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理性的表现,毕竟历经这么多年的“血雨腥风”,投资者在股市的“洗礼”中也慢慢地成熟起来;另一方面,目前的2000点与上次冲击2000点的意义已不可同日而语,此2000点非彼2000点。2000年股指冲向2000点时是全面牛市,至少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有不小的收获,而目前则是“大象”们的牛市,是一个指数型的牛市,许多投资者在“二八怪圈”中不仅没赚到钱反而在赔钱,只赚指数不赚钱的情形非常严重。
其实,在指数型牛市的背后是指数的失真,特别是在大型蓝筹上市之后,这种现象日益突出。如中行发行价为3.08元,7月5日当天以3.99元开盘,涨幅为29.55%,这样的幅度在新股中并不算高,但由于其权重大对指数的影响也大,上证指数这天居然高开了73.67点,幅度高达4.38%,此种状况非常的罕见。那么,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行、工行以及其它更多权重股上市,指数失真的情形将会愈演愈烈。
事实上,上证指数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失真了。指数所反映的是市场上可流通股票的供求关系对其价格的影响程度。指数上涨,意味着供小于求;反之而意味着供大于求。但由于我们的市场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市场,股权分置的存在导致超过三分之二的股份不能流通,而上证指数则是以偏概全,因包含了未流通的股份,并不是所有已流通股份价格走势的指数,其失真当然不可避免。
导致上证指数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存在缺陷。上证指数是以总股本进行加权来编制指数的,对于很多超级大盘股来说,其流通股本占总股本的比例对指数的影响不大,而如果总股本越大,则其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就越大。如在目前已挂牌的所有上市公司中,流通市值排在前三的分别是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证券,而总市值排在前三的是工行、中行、中石化,很明显,后三家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力比前三家要大得多,原因就在于指数编制规则上。其二,上证指数失真的另一个原因是,新股上市首日即计入上证指数,并且按发行价作基期调整。在成熟市场中,新股上市如果计入指数一般是在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这样有利于规避新股上市时暴涨暴跌对指数的冲击。上市即计入指数,显然导致指数“虚肿”而存在“泡沫”。
既然如此,一个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上证指数也就有必要让其早日“退休”。否则,除了给管理层的政绩“指数”上贴金之外,对市场并没有多大的益处,相反,其还成为误导市场、误导投资者、误导管理层的工具。
而笔者则认为,在股改之后,上市公司的股份将逐步实现全流通,编制全流通指数比虚假的上证指数更有实际意义和作用。具体为:以上市公司中已流通的股份为权数选择某一时点作为基期来编制,考虑到股改以及新股发行中锁定期的因素,那些仍然处于禁售期的股份则不能计入指数,而在其禁售期满后逐步计入,这样的指数将真实地反映出市场的供求关系,也能反映出资金的运行状况。如此,像中行、工行等权重股目前这种“杠杆作用”将会消失,除非其可以在A股市场上能流通的股份禁售期满,投资者也就不会再处于只赚指数不赚钱的窘境了。
本文链接 http://news1.jrj.com.cn/news/2006-11-24/000001803133.html
此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投资者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理性的表现,毕竟历经这么多年的“血雨腥风”,投资者在股市的“洗礼”中也慢慢地成熟起来;另一方面,目前的2000点与上次冲击2000点的意义已不可同日而语,此2000点非彼2000点。2000年股指冲向2000点时是全面牛市,至少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有不小的收获,而目前则是“大象”们的牛市,是一个指数型的牛市,许多投资者在“二八怪圈”中不仅没赚到钱反而在赔钱,只赚指数不赚钱的情形非常严重。
其实,在指数型牛市的背后是指数的失真,特别是在大型蓝筹上市之后,这种现象日益突出。如中行发行价为3.08元,7月5日当天以3.99元开盘,涨幅为29.55%,这样的幅度在新股中并不算高,但由于其权重大对指数的影响也大,上证指数这天居然高开了73.67点,幅度高达4.38%,此种状况非常的罕见。那么,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行、工行以及其它更多权重股上市,指数失真的情形将会愈演愈烈。
事实上,上证指数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失真了。指数所反映的是市场上可流通股票的供求关系对其价格的影响程度。指数上涨,意味着供小于求;反之而意味着供大于求。但由于我们的市场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市场,股权分置的存在导致超过三分之二的股份不能流通,而上证指数则是以偏概全,因包含了未流通的股份,并不是所有已流通股份价格走势的指数,其失真当然不可避免。
导致上证指数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存在缺陷。上证指数是以总股本进行加权来编制指数的,对于很多超级大盘股来说,其流通股本占总股本的比例对指数的影响不大,而如果总股本越大,则其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就越大。如在目前已挂牌的所有上市公司中,流通市值排在前三的分别是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证券,而总市值排在前三的是工行、中行、中石化,很明显,后三家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力比前三家要大得多,原因就在于指数编制规则上。其二,上证指数失真的另一个原因是,新股上市首日即计入上证指数,并且按发行价作基期调整。在成熟市场中,新股上市如果计入指数一般是在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这样有利于规避新股上市时暴涨暴跌对指数的冲击。上市即计入指数,显然导致指数“虚肿”而存在“泡沫”。
既然如此,一个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上证指数也就有必要让其早日“退休”。否则,除了给管理层的政绩“指数”上贴金之外,对市场并没有多大的益处,相反,其还成为误导市场、误导投资者、误导管理层的工具。
而笔者则认为,在股改之后,上市公司的股份将逐步实现全流通,编制全流通指数比虚假的上证指数更有实际意义和作用。具体为:以上市公司中已流通的股份为权数选择某一时点作为基期来编制,考虑到股改以及新股发行中锁定期的因素,那些仍然处于禁售期的股份则不能计入指数,而在其禁售期满后逐步计入,这样的指数将真实地反映出市场的供求关系,也能反映出资金的运行状况。如此,像中行、工行等权重股目前这种“杠杆作用”将会消失,除非其可以在A股市场上能流通的股份禁售期满,投资者也就不会再处于只赚指数不赚钱的窘境了。
本文链接 http://news1.jrj.com.cn/news/2006-11-24/000001803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