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危机前线的警示


先中国特色,后趁危夺机——来自危机前线的警示

一个在中国乳制品行业位列三甲的企业,在管理上孜孜以求,请过麦肯锡规划其战略管理,请过普华永道做ERP,号称学习型企业。但是,当危机到来时,尽管万分重视,却如同面对刺猬,不知如何下手解决,最终听认危机蔓延。这,难道不是企业的悲哀吗?

     打开近年的文学作品,为数相当的创作者的灵魂也出现危机。他们毫无立场连篇累牍地描写罪恶、仇恨、绝望和情色,反复玩味人心的黑暗、权谋的肮脏、暴力的血腥,不断徒劳地重复着社会的各种危机,描述危机中的故事,却不愿帮助读者找到危机的理由,帮助芸芸众生寻求精神的解脱,寻求社会危机企业危机的解脱。

      诚然,如果企业故意投机取巧肆意欺骗,在产品质量上不顾消费者的利益,甚至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如哈药二厂的假药事件,媒体应该担当社会的良知和公正的化身,给予彻底暴光并打倒.

     但应该看到,近年来,“企业局部问题”一旦被媒体抓住,普通大众的惯性思维是“观一叶而知秋”,企业多年积累的人脉、口碑、消费群体就会迅速土崩瓦解、化为乌有。由于国内的品牌大多数还没有达到百年老店的地步,不可能象百事可乐、雀巢那样,自身拥有稳固的“马奇诺防线”。公司遭受到来自社会公众各方面的质疑,甚至本身优秀的东西,也会因为不光彩的一面被全面否定。由于中国媒体在民众心目中有很高的公信力,有垄断的话语权, 对于媒介所扮演的角色,它既可以将品牌推上荣誉的宝座,也可以让品牌顷刻声名扫地,一旦媒体的舆论导向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时,纵使错方并不完全在企业,这时企业也是百口难辩。
 
      中国特色的危机管理解决方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解决方式。中国特色还指,媒体引导舆论,媒体引导公众的情绪。哈耶克指出,一个物理学家,即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只能影响本专业的物理学家。而经济学家则主要影响外行:政治家、记者公务员和一般公众,大众消费者。媒体或许更是影响外行的“高手”。企业在危机管理决策时,应通盘考虑这些环境因素!

      我们的社会必须重视中国特色的危机管理解决方案,必须有这样的责任:一个十几年经历风雨成长起来的企业,在一夜之间因为一件事被媒体“爆料”而走上死亡之路是不公平的。偷税,就罚它款;产品不合格,限其整改。犯了哪项错误,就惩罚那一项的“代价”,这就足够了。企业踏向危机的悬崖时,我们需要关注企业,帮助企业,挽救企业。

     在英国皇家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条船,这条船自从下水后,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27次被风暴折断桅杆,13次起火。但它却一直没有沉没。没有不犯错误的企业,没有不受伤的船,但只要勇于拼搏,善于应对危机。一个企业就是一条永不沉没的船。

      毫无疑问,企业应该有一个有纪律的危机管理,果断解决危机,理性地趋利避害。危机管理的策略与执行力同样重要。没有正确的策略,危机将朝着扩大及恶化的趋势发展;而没有强大的执行力,最后的管理效果只不过是一句空话。

     国外危机管理早已有章可循,美国强生公司泰诺药片中毒事件比利时和法国可口可乐中毒事件等耳熟能详,他们的做法是,调查事件,确立态度,着手行动,过程与决策是理性的.而中国的企业危机管理与国外最大的区别是非理性,即确定策略,着手调查,赢得公众.如果寻求理性,向国外学习,先调查事件,后拿出策略,而危机的报道被无数的媒体公众传播,那么企业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所以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企业危机管理与国外有着天壤之别,其策略与行动必须先行.

     与一篇文章的质量相比,危机管理策略与方案绝对是一个硬标准,而不具有相当的弹性.文章的评价因人二异,评价或高或低,可以是90分,也可以是70分.但是企业应用一定的策略,销售与品牌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就可以认定该策略是100分,而销售如果受到比较大的冲击,企业衰落甚至倒闭,就是零分!不仅如此,危机管理策略的正确与否成败得失可以在最快的时间里检验,一周甚至一个月成败自见分晓.

      9+1策略希望揭开一个“盖子”为企业为社会打开一扇别样的窗口。由于这些规律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相信只要灵活而创造性地应用,必将赢得机会、赢得主动权,也将赢得有效而相对满意的结果。由此,解决危机其实是用心体味出来的艺术,拥有这一艺术,体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必将为企业管理开拓一片灿烂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