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看好银行,并且认为1750点上买银行股最好也最安全,也一直在讨论对银行股的组合投资的问题,今天却用了这样一个题目---"民生银行淡出视野",一定会让网友们感到分外诧异。要知道这个民生银行,连续几年来都是高增长,在各类分析研究机构对上市银行的排序中它都是排名靠前之企业。
有数据为证:2003年资产收益率为14.2%,2004年为15.79%,2005年为17.48%,2006年仅仅上半年就达到10%,全年预计在20%以上。与国内其他银行相比,均处于高水平,这样的持续高投资回报率是十分可喜的。
面对以上这些数据,我还是要说:"它会逐步淡出我的视野!"
诚然,民生银行在过去的岁月中为股东带来丰厚的资本回报,同时最近几年增长形式喜人。内在价值在管理层的精心经营下不断提高。二级市场上股票价格也从2005年的低点到现在上涨一倍多(当然,我认为这个价格并没有被高估,依然还会出现更高的价格,甚至于让人吃惊的价格)。
但是,我对民生银行在最近2个月发生的一些事情,目前还看不太明白,因此在不明白的情况下,我会减持民生银行,若我依然对这些事情思考不清楚,那么这个银行将逐步淡出我的视野(当然,我或许会因此而失去一个所谓的"Tenbagger"不过,我并不会因此而后悔。因为,在我的"投资词典"里面有一句格言---只投资于自己熟悉而且明白的企业,做能力圈范围内的事情。)
民生银行将逐步淡出我的视野的主要原因如下(请旗隆公司的股东们仔细阅读,我将不再在公司投资报告里面对此进行汇报):
1.值得另人敬佩的创办人著名经济学家经叔平先生已经88岁,目前因病已于5月没有主持工作,在7月的董事会选举中,辞掉董事长职务。那么在这个历史更替时期,是考验投资者以及现行管理层的时期,我将对此持观望态度。
2.7月的董事会换届选举中,第一大股东---来自四川为人低调的刘永好先生,没有进入董事会。我个人喜欢做事情比较低调的人,(尽管有其他董事认为他在做副董事长期间没有很好的尽到"积极"之责。可我却认为,对于一个现代化制度管理下的金融机构,能够摆好自己的位置,因人善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大智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连续取得好的成绩不也有他的功劳吗?难道,没有他的参与,民生银行可以在过去取得年年30%高于其他同业许多的回报?)对于这个选举,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在增加了新的董事会成员名额的情况下,原任副董事长,也是第一大股东的人却没有进入董事会,整个希望集团只有一位进入。
3.对于没有经叔平先生的民生银行,我们简单看一下现在的董事会成员以及他们自己经营的企业。
张宏伟:东方集团主席---多年前在建筑领域取得很大成绩而成立一系列建筑,港口类集团公司。
陈建:中国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总裁,华懋源地产董事长。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公司董事。
卢志强:泛海集团董事长,05年--06年,000046(SZ)上涨4倍集团公司有几千万股因法律纠纷被冻结。
史玉柱:巨人投资董事长,脑白金保健品销售得非常棒。营销学上的经典案例。(我没有购买脑白金,所以还不够聪明^.^)
刑继军:哈岁宝董事长
赵立华:北京华荣网络董事长,湖南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赵立华:北京华荣网络董事长,湖南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杨凤军:新世界置业董事长,湖南锦华置业总经理
等其他成员(详细名单略)这个领导班子将积极引进外资和其他战略投资者入股。对于金融机构的经营,我认为诚信稳健经营往往比花俏的招数更为重要。金融单位保持稳定,顽强活下去,就自然会成功。
4.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或将在海外发行股票,或将直接定向发售,或直接私募)。有不确定风险。
总之,对于目前的一些变化,我感到有一些不安,担忧公司出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会因为股票价格在未来的短期上扬而得到解决,反而会在上扬的这个时间段中公司质地有可能出现恶化(我当然不希望这种现象出现,可是我却要在自己看不清楚的时候,选择逐步淡出,把淡出的资金投资于其他自己可以看清楚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