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环境中的志书编纂


Internet环境中的志书编纂

王照伦

 

    由于传统方志运作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志书编纂和志稿评审以手工为主,致使地情信息传递慢、志书编者劳动强度大、志书出版周期长;使用微机的志书编纂系统一般没有网络处理能力,不仅排版任务重,而且不能实现多人协同运作;发行以纸版志书为主,在志书读者与志书编者之间只能进行地情信息的单向传递,发行渠道单一,志书的市场占有率低,人们对地情信息的关注程度不高),使得目前我们的志书编纂方式在计算机网络时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鉴于此,志界一些有识之士指出:“我国已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为方志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高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趋势看,如果修志工作不与现代科技接轨,终究要被时代抛弃。”(《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霍力进同志在黑龙江省地方志用志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黑龙江史志》1998年第5期)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志界如何乘上Internet这趟“快车”,使方志工作在21世纪里创造新的辉煌,是每一个方志工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文仅就基于Internet环境的志书编纂谈点浅见,希望能引起志界同仁的关注。

    一、志书编纂进入Internet环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方志用户对地情信息使用上的要求,是志书编纂实现网络化的内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志书编纂实现网络化提供了条件。

    1、“第四媒体”是网络时代人们接受和发布信息的主要途径。Internet被人们称之为“第四媒体”,它的最大优点是:能实时发布和接受信息,并且实现了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受者的信息双向交流。人们厌倦了传统媒体(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只能被动地接受所提供的信息,信息传递方式的更新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传统方志信息的传递主要以图书形式为主,不仅发行渠道不畅,而且志书到读者手中地情信息已经相当陈旧了。所以,到Internet上发布地情信息或者说编纂网络版志书,就成为方志在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了。否则,在网络时代如果我们还在搞十几年出一次的传统志书,那将不会有人去看的,只能放在博物馆里当陈列品了。

    志书用户在网络时代更乐于通过Internet查询地情信息。假设我们要查在美国某图书馆里的中国国内没有的旧志书中的资料,通过Internet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费用几美圆就够了。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先打电话联系,再要求对方邮寄资料,不仅需要十几美圆的长途电话费、百多美圆的邮费,而且还要等上一两个月才能收到所需资料,费时费力且耽误工作。因此,通过Internet得到地情信息,不仅快捷方便,而且能节省方志用户的大量费用,必然为志书读者所普遍接受。

    2、Internet环境志书编纂的技术条件。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为志书编纂实现网络化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软硬件条件。新型的微机已经具有了传统的工作站的信息处理能力,32位的操作系统具备了图文表编排、图像音像处理、自动图文编排等诸多功能。这是其一。第二,Internet已经连接到了乡村(有些农民已经在使用Internet查找和发布商品供求信息了),能够在志办的电脑、地情信息发生点的电脑、方志用户的电脑之间实现无缝连接,地情信息的收集、传播和接受完全可以通过WWW和E-mail来完成。

    二、基于Internet环境的志书编纂模式

    在Internet环境中,我们的志书编纂模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结果是使我们熟悉的工作方式让位于不太熟悉或者很不熟悉的工作方式。所以,网络版志书编者就会面临一个不断再学习的问题。我设想了一个传统志书编纂模式和网络版志书编纂模式的对比图,在实现了新模式后,能使志书从现在的5~10年的编纂周期,缩短到3~5个月。

 

              传统志书编纂模式(周期5~10年)

地情信息

 志办

 加工

 

     

 评审

 印刷厂

 出版社

 


 

 读者

 邮局

 

               网络版志书编纂模式(周期3~5个月)

 

地情信息

 志办

 加工

 评审

 上网

 读者

 

     三、Internet环境中志书编纂的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

    要实现Internet环境的志书编纂,必须解决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并拿出一个可行的全面解决方案。

    1、关键技术。在Internet环境中进行志书编纂,要解决下列技术问题。

    &<29; 有效地、低成本地接入Internet。

    &<30; 建立电子出版系统,解决Internet志书主页查询和光盘制作问题。

    &<31; 解决不同格式的文本、图表、音像的信息集成问题。

    &<32; 建立地情信息收集、加工、审评、发布、反馈的协同环境。

    &<33; 实现文字、图表及音像加工之间的协同工作环境。

    &<34; 建立志办的协同工作环境。在志书主编、各分工编者之间实现动态信息传递和地情信息的共享。

    &<35; 在志书审稿专家和志办之间建立协同工作环境。

    2、全面解决方案。根据上面技术问题,结合志书编纂的实际情况,给出如下解决方案。

    [vv1] &<29; 网络结构。

 

 

  地情信息

 


 

    手写稿及软盘                               E-mail

信息录入

格式转换

信函处理

志书初稿

志书送审

方志网

 专家审稿

  志办的方志信息库

 纸版志书排版

志书印刷

志书发行

志书邮寄

读    者

 光盘发行

读    者

 网络版志书制作

读      者

 光盘版志书制作

 

        &<30; 软件要求。办公自动化套装软件、支持Internet和远程访问的软件、电子信箱、光盘制作软件、志书编纂的协同工作软件、地情信息管理软件等。

    &<31; 地情信息集成工具。能够使地情信息数据库中的各种格式的信息自由转换,实现文、表、图、音、像的编排。

    &<32; 良好的协同工作能力。实现志书编纂和方志专家之间的协同工作,通过Internet使志办对地情信息的处理和专家对志稿的审评同步进行;在志书主编和每个志书编者之间,建立合作处理志书编纂中的疑难问题的工作模式。

    &<33; 良好的远程对话功能,支持地情信息自动更新。

 

黑龙江史志,1999,(5):7—9.


 [v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