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女孩的教育供给也许更有意义





时间:2004-12-7 17:28:51 来源:三农中国 作者:秦勃 陈潭 阅读88次
 

随着社会对贫困女孩的关注,各种关爱贫困女孩的行动使数以万计的贫困女孩实现了“远离失学,远离疾病”的目标。据统计,以救助失学女童为目的的“春蕾计划”自1989年实施以来,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已募集资金五亿多元,共救助135万余人次失学女童重返校园。与此同时,各地还分别根据实际情况纷纷出台相关扶助政策。我省建立“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就是关爱行动中的一个重大措施,在试点地区通过对农村家庭独生女给予政策上倾斜、经济上扶助、就业上指导,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见三湘都市报11月9日8版报道)。

    作为贫困女孩的重灾区,农村重男轻女思想影响仍然深远,特别在贫困地区,有些家庭生活条件本来就不好,但是为了达到所谓“续香火”的目的,往往加入“超生游击队”的队伍,使田地闲置,陷入“愈生愈穷,愈穷愈生”的恶性循环。重男轻女思想所产生的另外一个恶果就是社会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出生性别比偏高不下。去年我省的出生性别比仍然高达129.09,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值(见三湘都市报11月11日A5 版报道)。

    生活的窘困使贫困女孩缺少应有的关爱,她们中很大一部分由于家庭困难而中途辍学,更有甚者有的根本就没有入过校门。尽管如此,读书几乎是所有贫困女孩最强烈的愿望。2001年,宁夏同心县预旺乡张家村一个叫马燕的贫困女孩在一封信中一句:“妈妈,不上学,我一辈子眼泪流不干!”感动了来自法国的摄影家韩石,他为马燕的处境而同情,为马燕对读书的渴望而感动。后来经过韩石的努力,马燕不但实现了读书的愿望,她的日记还被韩石带到遥远的法国出版。另外一个有着一双大眼睛的贫困女孩苏明娟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社会的救助同样圆了她的读书梦。这些典型事例折射出社会对贫困女孩这个人群的关注。然而,这些典型事例又有一定的或然性。试想,如果韩石不到宁夏去采风,如果他不看到马燕的日记,马燕还会顺利地步入学校的大门吗?诚然,来自社会的关爱对贫困女孩的帮助是卓有成效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这毕竟只是有限的。许多和马燕有着相同遭遇,甚至处境还不如她的贫困女孩也许还挣扎在饥饿线上,更不用说读书了。所以关爱贫困女孩不仅要发挥NGO(非政府组织)的作用,GO(政府组织)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减少贫困是政府组织的合理角色,尽管在政府扶持的程度,总体成本,以及可能存在社会成本的某些特殊计划等问题上常常难以达成一致,但是GO(政府组织)对诸如食品衣物、免费义务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提供上还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女孩的现状,仅仅从救助出发只能起到治标的作用,要达到治本的目标还应在社会掀起转变旧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真正让全社会都来重视关爱贫困女孩。说到此处,我们想起了西方人的“艰难”选择:假设一个家庭有一男一女要接受教育但有且只有一笔教育经费,你如何作出选择呢?中国农民可能毫不犹豫地选择给男孩。但可爱的西方人会“惊人”地选择给女孩,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教育一个女孩不仅仅是教育一个有限的个体,它还教育了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

                           200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