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在经济学其是宏观经济学方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国民收入的统计、国民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国民收入决定、国民收入走势的预测等等。但是,收入在经济学却是一个似乎人人皆知但谁也说不清楚的无定义概念,这一点从GDP的划界不清就可以看出一二。由于无定义,因此在运用这个概念时就只有意而会不可言传。但是,这对于以收入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经济学来说,这个问题无疑也是致命的。
一种研究宏观运动的理论是:越过域的边界的流的量和域内流的积累量的关系是:(内生量+流入量)-(湮灭量+流出量)=积累量。这可以看作是“积累”的定义。在不考虑内生和湮灭时的简化形式即:流入量-流出量=积累量。将这个概念运用于货币流来说,收入-支出=节余。这可以清晰地解释货币流的问题。
根据这种流理论,流对于所有权边界来说是有方向性的。在一个闭系统之内,收入恒等于支出的原则是对的,但是,不可以随便将任意一个流看作是流入或者流出。
【收入、支出和积蓄】
我对“收入”的定义是:收入是对特定的所有权人而言的,在某时间段内,某价值物流入某所有权人的所有权范围内的量,称为此所有权人在此时间段内对此价值物的收入。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十分明确的判断收入。狭义的理解,可以将价值物简化看作是货币。如果时间段是定长而无起止限制,所定义的收入为流量,如果有起点而终点可变,则为一存量(流存量)。
我们可以简单地在纸上画一个闭合图形,用它表示某所有者的所有权范围,所有权范围内的价值物就属于此所有权人所有,之外的则不属于此所有者所有。价值物如果从不属于所有者状态变为属于其所有的状态,就成为流入,即收入;相反,价值物所有权从“属于”变为“不属于”,就是流出,即支出。通常,在指定的时间段内,价值物既有流出也有流入。流入和流出的差额就是积蓄,也可以称为“净收入”。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区分了支出、收入、积蓄的关系。
由上可以看出,收入问题涉及到所有权的问题。收入过程就是所有权获得过程,而支出是所有权让渡失去的过程。
当一个经济体系统中有许多私有者的时候,整个系统就被分割为相应数量的私有权区域,或者叫做子系统。对于子系统来说,一个子系统的流出,就是其它子系统的流入。由于对于一个没有私有权划分的孤立的整体,没有所有权交换的对象,所以不存在所有权转移的问题,因此,也就没有收入和支出的问题。这就明确了收入问题是在私有制前提下而言的东西。在公有制下,只有投入产出问题,没有所有权交换问题,投入产出的问题可以看作为纯粹的生产技术问题。
【总收入、国民收入、货币量】
如果宏观经济学考虑收入问题,就必须有部门划分,不同部门就是不同的私有者,而不能将整个经济体看作是一个所有者。以上收入概念是对某特定私有者而言的,那么如何定义经济体的“总收入”?
“总收入”是对经济体整体而言的,总收入又叫做国民总收入、国民收入。总收入即经济体内各个私有者的收入总和。下面讨论一下这个定义的合理性。
由这个总收入定义得到的结果,其实和西方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并不相同。问题在于,这个由各个私有者的收入加总起来的结果,包含了所有越过所有权边界的价值量,包含了重复流动的量。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环流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水池上安装一个泵系统,从水池底部抽水在送回水池里。我们可以在水池、管道中安装一些网,将整个系统分割为一个个子系统,显然对子系统来说,水有流入也有流出。我们上面定义的总收入,就是传过各个网面的水量之和。这样一来,即便是对于一个恒定的泵流量来说,这种总流量概念就和安装的网面数量或者说子系统的分割数有关系了,成为一个不确定的量。
当然,我们可以只考虑泵的排水量问题。但是,泵几乎可以是选用任意大小的,因为是闭路循环,随你选用多大流量的泵,水池里的水都不会受到影响,抽走的水总是要回来的。因此泵的排水量概念显然和水池中水量也是无关的。泵的排量的概念,其实就是货币流的流速问题。
我们从这个水循环模型也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的问题所在:周转速度和货币数量并无关系。也就是说,一个经济体内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交换的频繁程度并不能表示这个经济体经济总量的大小。商品被频繁转手,并不代表商品丰富。股市交易频繁交易量大和股票的总数量无关。
通常,现实中私有者关心的并非收入也非支出的流量的大小,而是关心自己的子系统内的积蓄量的大小,也就是说关心属于自己的净收入的大小。当然,这个观点是基于“拜物教”的,是假定私有者都是拜物教者,总是在追求财富积累。这个假定已经随着人们对货币的虚无性的认识在改变,有人不是追求财富积累而是追求流量大小的,即追求尽可能多的生命体验。追求尽可能多的生命体验的人会将收入尽快地变为支出,因为积累大量的财富可能没有时间去消费它。对前者而言,货币是目标;对后者来说,货币是手段。我们现在假定经济人都是前者,(或者两者看作是统一的——积累财富也是一种生活体验),即所有人都追求货币积蓄的增加。
如果私有者追求货币积蓄的增长,那么流速对他来说无关紧要。也就是说,以上总收入定义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了。追溯上去,收入的概念也有问题了,收入的概念就成了“出纳的钱包”,纵然收入的再多,也不表示钱包里的钱会增加,也不是属于出纳员自己所有。即私有者并不在意收入速度有多大,而是在意净收入是多大。
GDP或者GNP的概念实际上考虑了这个问题,因此,将收入的对象限定为“最终消费品”。最终消费品的特点就是流入之后会在子系统内被消费掉,价值会被“湮灭”,不具有再流出的可能。这样一来,GDP的概念其实不是我们上面的收入概念,而是“消费量”概念。
如果GDP和GNP的概念限定为“最终消费品”方面,实质性的是“消费量”概念,那么,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出货币数量论的问题,即以GDP为依据发行货币是完全错误的,因为GDP都是被消费掉的量,而非积蓄下来的财富量。当以GDP为依据发行货币的时候,对应的价值物已经不存在了,被消费了。这样货币就成为没有实物对应的虚无之物,就好像写着“我曾经美丽”的字条一样,并不能代表你现在还拥有美丽。这个问题在“泡沫:经济的本质特征”一贴中已经提到。
假如我们认为和一般等价物挂钩的货币发行原则还有用,还不能放弃,那么我们只要知道一般等价物的量有多少就可以决定货币发行问题了。如果货币要和除了一般等价物之外的所有财富对应,那么问题就转化为确定财富对象的范围和统计其数量的问题了,即如何确立总资本存量的问题。这时,货币在某一时点上的存量就由经济体内的资本存量决定了。
【从收入概念看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问题】
从凯恩斯到一般经济学爱好者,在收入概念上常犯的错误有:其一是将收入和支出混为一谈;其二是将收入和净收入混为一谈;其三是将居民工资和厂商利润对等看待。
比如在三部门体系内,总收入被看作是消费、储蓄和净税收。在包含国外部门在内的四部门体系中,收入表示为y=c+i+g+nx,其中nx为净出口。其中,净税收、净出口都是收入减去支出后的结果,是一项积蓄和剩余,而非收入本身。也就是说,这个收入概念是极其混乱的,既包含了收入流,也包含了支出流,还包含了积蓄量。而这种包含又不是统一的,而是有些包含有些不包含,比如消费c就是厂商的总收入,就没有包含成本,也不是净利润。但是,我们从来看不到,为何政府的收入要用净税收表示而不是用税收表示?为何国外部门要用净出口而不用出口?为何政府转移支付和进口不能列入“支出”项目中考虑?
在简单的两部门划分中,有人将总收入分解为两项:工资总额+利润总额。其中利润总额实为厂商净收入,是销售收入减去各项成本的净剩余。而工资总额是居民的收入,还没有除去其消费,并非居民的积蓄。显然,这里的工资总额和利润总额概念所依据的收入概念是混乱的、不一致的。要么是居民工资总额+厂商收益总额,要么是居民积蓄增量+厂商利润增量。
2+2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这样的:在两部门体系中,厂商的收入就是居民的支出(居民用货币向厂商购买消费品)c,居民的收入就是厂商的支出i(厂商用货币向居民购买劳动力)。这个体系中,显然c=i,而且总积蓄为0,这种体系在厂商追求货币形态的利润的条件下是无法运作的。在具有货币生产能力的体系内,总积蓄(居民积蓄+厂商利润)的增加量就是货币增发的数量(参阅“‘产量和胆量成正比’的经济学证明”等帖)。
厂商的投资惟一地就是对居民劳动力的购买,而不可能是对居民劳动力之外的要素的购买,这一点常常被误解。厂商被定义为除劳动力之外的要素的拥有者,不需要购买劳动力之外的生产要素。不同厂商之间对生产设备等资本品的购买是作为部门的厂商内部的问题,不涉及到跨越部门边界的所有权转移。就像我们将自己的钱从左口袋放进右口袋一样,左右口袋之间没有所有权边界,既不构成收入也不构成支出。现实中的投资概念和凯恩斯的投资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凯恩斯创立的一套旨在为其国家干预思想服务的说辞,连最基本的“收入”概念都没有搞清楚,竟然也被誉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宏观经济学”。
一种研究宏观运动的理论是:越过域的边界的流的量和域内流的积累量的关系是:(内生量+流入量)-(湮灭量+流出量)=积累量。这可以看作是“积累”的定义。在不考虑内生和湮灭时的简化形式即:流入量-流出量=积累量。将这个概念运用于货币流来说,收入-支出=节余。这可以清晰地解释货币流的问题。
根据这种流理论,流对于所有权边界来说是有方向性的。在一个闭系统之内,收入恒等于支出的原则是对的,但是,不可以随便将任意一个流看作是流入或者流出。
【收入、支出和积蓄】
我对“收入”的定义是:收入是对特定的所有权人而言的,在某时间段内,某价值物流入某所有权人的所有权范围内的量,称为此所有权人在此时间段内对此价值物的收入。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十分明确的判断收入。狭义的理解,可以将价值物简化看作是货币。如果时间段是定长而无起止限制,所定义的收入为流量,如果有起点而终点可变,则为一存量(流存量)。
我们可以简单地在纸上画一个闭合图形,用它表示某所有者的所有权范围,所有权范围内的价值物就属于此所有权人所有,之外的则不属于此所有者所有。价值物如果从不属于所有者状态变为属于其所有的状态,就成为流入,即收入;相反,价值物所有权从“属于”变为“不属于”,就是流出,即支出。通常,在指定的时间段内,价值物既有流出也有流入。流入和流出的差额就是积蓄,也可以称为“净收入”。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区分了支出、收入、积蓄的关系。
由上可以看出,收入问题涉及到所有权的问题。收入过程就是所有权获得过程,而支出是所有权让渡失去的过程。
当一个经济体系统中有许多私有者的时候,整个系统就被分割为相应数量的私有权区域,或者叫做子系统。对于子系统来说,一个子系统的流出,就是其它子系统的流入。由于对于一个没有私有权划分的孤立的整体,没有所有权交换的对象,所以不存在所有权转移的问题,因此,也就没有收入和支出的问题。这就明确了收入问题是在私有制前提下而言的东西。在公有制下,只有投入产出问题,没有所有权交换问题,投入产出的问题可以看作为纯粹的生产技术问题。
【总收入、国民收入、货币量】
如果宏观经济学考虑收入问题,就必须有部门划分,不同部门就是不同的私有者,而不能将整个经济体看作是一个所有者。以上收入概念是对某特定私有者而言的,那么如何定义经济体的“总收入”?
“总收入”是对经济体整体而言的,总收入又叫做国民总收入、国民收入。总收入即经济体内各个私有者的收入总和。下面讨论一下这个定义的合理性。
由这个总收入定义得到的结果,其实和西方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并不相同。问题在于,这个由各个私有者的收入加总起来的结果,包含了所有越过所有权边界的价值量,包含了重复流动的量。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环流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水池上安装一个泵系统,从水池底部抽水在送回水池里。我们可以在水池、管道中安装一些网,将整个系统分割为一个个子系统,显然对子系统来说,水有流入也有流出。我们上面定义的总收入,就是传过各个网面的水量之和。这样一来,即便是对于一个恒定的泵流量来说,这种总流量概念就和安装的网面数量或者说子系统的分割数有关系了,成为一个不确定的量。
当然,我们可以只考虑泵的排水量问题。但是,泵几乎可以是选用任意大小的,因为是闭路循环,随你选用多大流量的泵,水池里的水都不会受到影响,抽走的水总是要回来的。因此泵的排水量概念显然和水池中水量也是无关的。泵的排量的概念,其实就是货币流的流速问题。
我们从这个水循环模型也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的问题所在:周转速度和货币数量并无关系。也就是说,一个经济体内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交换的频繁程度并不能表示这个经济体经济总量的大小。商品被频繁转手,并不代表商品丰富。股市交易频繁交易量大和股票的总数量无关。
通常,现实中私有者关心的并非收入也非支出的流量的大小,而是关心自己的子系统内的积蓄量的大小,也就是说关心属于自己的净收入的大小。当然,这个观点是基于“拜物教”的,是假定私有者都是拜物教者,总是在追求财富积累。这个假定已经随着人们对货币的虚无性的认识在改变,有人不是追求财富积累而是追求流量大小的,即追求尽可能多的生命体验。追求尽可能多的生命体验的人会将收入尽快地变为支出,因为积累大量的财富可能没有时间去消费它。对前者而言,货币是目标;对后者来说,货币是手段。我们现在假定经济人都是前者,(或者两者看作是统一的——积累财富也是一种生活体验),即所有人都追求货币积蓄的增加。
如果私有者追求货币积蓄的增长,那么流速对他来说无关紧要。也就是说,以上总收入定义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了。追溯上去,收入的概念也有问题了,收入的概念就成了“出纳的钱包”,纵然收入的再多,也不表示钱包里的钱会增加,也不是属于出纳员自己所有。即私有者并不在意收入速度有多大,而是在意净收入是多大。
GDP或者GNP的概念实际上考虑了这个问题,因此,将收入的对象限定为“最终消费品”。最终消费品的特点就是流入之后会在子系统内被消费掉,价值会被“湮灭”,不具有再流出的可能。这样一来,GDP的概念其实不是我们上面的收入概念,而是“消费量”概念。
如果GDP和GNP的概念限定为“最终消费品”方面,实质性的是“消费量”概念,那么,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出货币数量论的问题,即以GDP为依据发行货币是完全错误的,因为GDP都是被消费掉的量,而非积蓄下来的财富量。当以GDP为依据发行货币的时候,对应的价值物已经不存在了,被消费了。这样货币就成为没有实物对应的虚无之物,就好像写着“我曾经美丽”的字条一样,并不能代表你现在还拥有美丽。这个问题在“泡沫:经济的本质特征”一贴中已经提到。
假如我们认为和一般等价物挂钩的货币发行原则还有用,还不能放弃,那么我们只要知道一般等价物的量有多少就可以决定货币发行问题了。如果货币要和除了一般等价物之外的所有财富对应,那么问题就转化为确定财富对象的范围和统计其数量的问题了,即如何确立总资本存量的问题。这时,货币在某一时点上的存量就由经济体内的资本存量决定了。
【从收入概念看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问题】
从凯恩斯到一般经济学爱好者,在收入概念上常犯的错误有:其一是将收入和支出混为一谈;其二是将收入和净收入混为一谈;其三是将居民工资和厂商利润对等看待。
比如在三部门体系内,总收入被看作是消费、储蓄和净税收。在包含国外部门在内的四部门体系中,收入表示为y=c+i+g+nx,其中nx为净出口。其中,净税收、净出口都是收入减去支出后的结果,是一项积蓄和剩余,而非收入本身。也就是说,这个收入概念是极其混乱的,既包含了收入流,也包含了支出流,还包含了积蓄量。而这种包含又不是统一的,而是有些包含有些不包含,比如消费c就是厂商的总收入,就没有包含成本,也不是净利润。但是,我们从来看不到,为何政府的收入要用净税收表示而不是用税收表示?为何国外部门要用净出口而不用出口?为何政府转移支付和进口不能列入“支出”项目中考虑?
在简单的两部门划分中,有人将总收入分解为两项:工资总额+利润总额。其中利润总额实为厂商净收入,是销售收入减去各项成本的净剩余。而工资总额是居民的收入,还没有除去其消费,并非居民的积蓄。显然,这里的工资总额和利润总额概念所依据的收入概念是混乱的、不一致的。要么是居民工资总额+厂商收益总额,要么是居民积蓄增量+厂商利润增量。
2+2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这样的:在两部门体系中,厂商的收入就是居民的支出(居民用货币向厂商购买消费品)c,居民的收入就是厂商的支出i(厂商用货币向居民购买劳动力)。这个体系中,显然c=i,而且总积蓄为0,这种体系在厂商追求货币形态的利润的条件下是无法运作的。在具有货币生产能力的体系内,总积蓄(居民积蓄+厂商利润)的增加量就是货币增发的数量(参阅“‘产量和胆量成正比’的经济学证明”等帖)。
厂商的投资惟一地就是对居民劳动力的购买,而不可能是对居民劳动力之外的要素的购买,这一点常常被误解。厂商被定义为除劳动力之外的要素的拥有者,不需要购买劳动力之外的生产要素。不同厂商之间对生产设备等资本品的购买是作为部门的厂商内部的问题,不涉及到跨越部门边界的所有权转移。就像我们将自己的钱从左口袋放进右口袋一样,左右口袋之间没有所有权边界,既不构成收入也不构成支出。现实中的投资概念和凯恩斯的投资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凯恩斯创立的一套旨在为其国家干预思想服务的说辞,连最基本的“收入”概念都没有搞清楚,竟然也被誉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宏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