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封建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
张鸿雁
中国史研究199703
经济史199706
从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来说,经历了四次质的飞跃: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代完全意义上的城市的兴起;第二次是以“破墙开店”为表征的,即西方学者所认为的中国“宋代城市革命”;第三次是中国近代社会在西方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新型城市结构的出现;当代中国部分大城市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迈进,处在“五种转型”阶段〔1〕,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社会的变迁”〔2〕,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正在汇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潮之中,这堪称是中国城市的第四次飞跃。城市经济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毛泽东说:一个国家就有两块——一曰城市,一曰农村〔3〕。 而城市则是社会经济发展主体部分和核心〔4〕。 古今中外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历史证明:人类现代化的历史,即为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历史,凡是城市经济繁荣的时代,必然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时代。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城市是商品经济的载体,任何商品经济的繁荣时代,也就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时代。
与西方城市发展比较,中国城市从古代时起就有相异于西方城市的独有特质,如城市经济结构长期稳定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中表现着某种“滞后力”作用等;特别是由中国古代社会农业文化本质关系所决定,在以农业立国的经济前提下,城市从其萌芽状态,到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兴起及至近代城市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从“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的完全发生过程。这一过程与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相适应,城市未能构建独立于自然经济之外的商品经济结构,而在政治结构的从属关系下,形成了以政治关系为主体特征的城市经济结构形式,并成为有助于封建经济关系延续的要素之一。
因此,比较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不同的经济结构演变规律,总结城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对于充分认识深化市场经济与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关系是不无裨益的,更重要的是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核心关系和社会经济形态转型的角度,为当代四个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