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得到集团在新闻导向、采编资源、经营体系等方面的强有力支持。
定位:讲述中国财富阶层的生意方式和生活方式
理念: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
宗旨:让企业家成为全社会最受尊敬的人
发行:国内外发行。73%的读者是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其中80%的读者为企业首脑。订阅占50%,机场、酒店等商务场所零售占43%。杂志定价:国内20元人民币;港澳地区40港元;海外8美元。
历史:创刊于1985年,中国第一本以企业家命名的杂志。19年来与时俱进,始终站在财富潮头,与企业家阶层共同成长,被业界命誉为中国的《财富》、《福布斯》。据《福布斯》杂志调查,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最常阅读的期刊中,《中国企业家》排名第一。
主要栏目:写在卷首 观察家 封面故事 特别策划 特稿 人物 公司 产业 国际 管理前智 专栏 生活 月度沙龙
经典报道:1997年以来,“研究失败”系列《飞龙总裁自省20大失误》、《史玉柱:大祸与大惑》、《四问长虹》、《黄河变局》、《哀兵艾欣》等已成为国内商学院及管理咨询界研究企业的“中国式哈佛案例”;“财富命运系列”《元老难题》、《老板退路》、《财富婚约》、《企业家遭遇暴力》、《寻找中国摩根》、《海尔雾中行走》等持续超前关注财富阶层普遍性课题,引起企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调查排行系列”《25位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企业领袖》、《21位中国企业领袖全球竞争力重估》、《未来之星:最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等,精确度量财富人群的内外空间,打造未来媒体竞争的机关报利器。
广告价位:
刊登位置 规格(MM) 价格(RMB)元
封面拉页 265*405 200000
封二 265*205 100000
扉页 265*205 95000
内封二 265*205 90000
扉页2 265*205 90000
封二连扉页 265*410 180000
第二跨页 265*410 170000
第三跨页 265*410 168000
第四跨页 265*410 165000
卷首语对页 265*205 90000
目录后页 265*205 85000
版权页对页 265*205 80000
名刊辑要对页 265*205 80000
观察家对页 265*205 85000
封面故事前页 265*205 78000
内页 265*205 75000
1/2内页 133*205 38000
1/3内页 88.3*205 30000
后扉 265*205 80000
封三 265*205 95000
中心连页 265*410 160000
内页拉页 265*410 170000
封三拉页 265*410 180000
封三跨页 265*410 170000
封底 265*205 128000
第一, 从杂志定位来看。
《中国企业家》定位于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即是说整本杂志皆以其为中心,基于此,观杂志内容,“生意”类内容不少,而涉及生活的份量就显得有些单薄。这从栏目设置以及文章篇幅上可作为证明,如涉及生活的栏目,在十三、四个大栏目中,生活栏目仅占有一个。再从篇幅来看,四月份这期共150多页,而生活类篇幅不过10左右,而且所提供的咨讯有限。文章仅为《富爸爸,好爸爸?——中国企业家的“子女教育”》、《CEO也是“博客”》、还有就是两篇书评。如果不管杂志定位,杂志的内容这样搭配也还不错,然与定位联系起来,则会让人名实不符的感觉。写文章重在围绕主题,其实做杂志也有同理。这之中还涉及一个内容在多大份量与主题搭配,定位是否清晰的问题,这对后面编辑的编辑方针、记者的题材选择、采访都很有影响。从《中国企业家》这期来看,个人的感觉是似乎定位与内容有点不符合,如果说要调整的话,就看对哪方面调整读者最喜欢了。
第二、从栏目来看。
“专栏”可能这个栏目的作者定位是一些大企业家、商业、金融业的大腕,这种想法很好,可以使一般读者领略这些成功者的所思所想,如本期中的宁高宁,任正非等。然美中不足的是宁、任两人这期分别写的两篇文章《食言志》、《华为的棉袄就是现金流》前者转载自《华润》杂志,后者则取自任2002在内部的讲话。一为转载,一为取自2002年的讲话,前者非原创、后者时效必弱,这两条会让人感到好像减弱了《中国企业家》的身份。如能找到一些有一定知名度又有写作爱好的企业家定期撰稿写专栏,这个问题可以得以解决。
“天下”栏目,笔者一直看得不是很明白,不知具体的定位在何处,从文章中感到好像是投稿者或本刊记者发的一些对时下现象的个人评论、感想,由于认识不是很清晰,不便发表看法。
“月度沙龙”这个栏目一目了然,这期发的是《凝固的民族记忆——“人间天使”雕像揭幕仪式侧记》,然而这期还有一篇文章《到需要“干预”的时候了吗?——企业家辨识“宏观调控”的是与非》,这篇所放的栏目为“宏观”。从这期杂志后面的采访絮语中笔者得知,三月份中国企业家杂志搞过两个沙龙。一个是北京搞的宏观调控讨论,一个是在广州中山大学搞的企业创新与扩张中的控制力,在举行后者沙龙的同一天,中国企业家举行了人间天使的揭幕仪式。几件事对于中国企业家都很重要,都有报道的必要。叙述这么几件事,笔者想表达的是个人觉得将“揭幕仪式侧记”放到月度沙龙中有些不妥,在广州举行的沙龙在该期整本杂志中没有见到报道(不知是否是时间紧促的原因),而北京的那个沙龙中报道,而且放到了“宏观”的栏目之下,如果没有月度沙龙这个栏目,那么这样做很好,然而有月度沙龙,笔者以为如果关于“宏观调控”的文章能放到月度沙龙中,就比较合适了。《凝固的民族记忆——“人间天使”雕像揭幕仪式侧记》可另外设别的栏目,其实际上并不是沙龙的内容。
“人物”、“公司”、“产业”“国际”这些栏目与其他杂志的栏目相似,不必细说。只不过在“公司”栏目,发现一共六篇文章中,外企竟然占到了五篇,不知是否在这个栏目中有意加大外企的比例。
这期“创业”栏目中有一篇《如何持续引进海外资本》的文章。对于“创业”之类的题材笔者较为熟悉,近两三年,围绕创业这个题材突然涌现了好几本杂志,一些报纸、杂志也都纷纷开辟了创业栏目。笔者所在的杂志也曾经改名《创业》进行运作。创业涉及寻找项目、资金、人才、管理等很多方面,就是这一个名字就可做成一本专门的杂志,而作为中国企业家杂志中的一个栏目,笔者一时还无法从《如何持续引进海外资本》这一篇文章中看出这个栏目的定位何在?这个栏目如定位能与中国企业家取得很好的结合,应该是有一定读者对象的。写到这里笔者在想能否将这个栏目定位于已经成功的创业者(有一家知名度)当年的创业回顾,或是创业经验总结呢?因为中国企业家的读者或采访对象时常为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家,将这些采访对象与这个栏目联系起来,则既有一定的现实性,又能表现中国企业对这一栏目定位异于他人。
“封面故事”是编辑记者集体智慧的结晶,这里不必细说,只要定好位,做好分工,大家分头执行就可。
第三、从记者的角度看。通观整本杂志,需要记者重点采访的栏目有“封面故事”、“月度沙龙”、“人物”、“公司”、“产业”、“生活”等栏目。以现在六七个记者来看,差不多平均每个人需要写五、六篇左右,而这期中发现有的记者发了十几篇文章,真是佩服。可能这一期是特例,因为中国企业要做未来之星的采访,看完杂志后,笔者感到中国企业的记者的工作份外繁忙,首先是为封面故事在不同地点约访(城市、省份之间),撰写,还要写其一些栏目的稿子。这期杂志看完,眼前好像出现了各位记者在空中穿梭的身影,感到三个字:不容易。
第四、从杂志记者的文风来看,好像不少文章无论从描写还是叙述上都有些散文的影子,这是个人的一点感觉,不知对否?
总之,从整体来看,《中国企业家》的气魄不愧其名,小的地方只不过需做些调整罢了,面临的问题一是如保持,二是如何继续前进。
定位:讲述中国财富阶层的生意方式和生活方式
理念: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
宗旨:让企业家成为全社会最受尊敬的人
发行:国内外发行。73%的读者是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其中80%的读者为企业首脑。订阅占50%,机场、酒店等商务场所零售占43%。杂志定价:国内20元人民币;港澳地区40港元;海外8美元。
历史:创刊于1985年,中国第一本以企业家命名的杂志。19年来与时俱进,始终站在财富潮头,与企业家阶层共同成长,被业界命誉为中国的《财富》、《福布斯》。据《福布斯》杂志调查,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最常阅读的期刊中,《中国企业家》排名第一。
主要栏目:写在卷首 观察家 封面故事 特别策划 特稿 人物 公司 产业 国际 管理前智 专栏 生活 月度沙龙
经典报道:1997年以来,“研究失败”系列《飞龙总裁自省20大失误》、《史玉柱:大祸与大惑》、《四问长虹》、《黄河变局》、《哀兵艾欣》等已成为国内商学院及管理咨询界研究企业的“中国式哈佛案例”;“财富命运系列”《元老难题》、《老板退路》、《财富婚约》、《企业家遭遇暴力》、《寻找中国摩根》、《海尔雾中行走》等持续超前关注财富阶层普遍性课题,引起企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调查排行系列”《25位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企业领袖》、《21位中国企业领袖全球竞争力重估》、《未来之星:最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等,精确度量财富人群的内外空间,打造未来媒体竞争的机关报利器。
广告价位:
刊登位置 规格(MM) 价格(RMB)元
封面拉页 265*405 200000
封二 265*205 100000
扉页 265*205 95000
内封二 265*205 90000
扉页2 265*205 90000
封二连扉页 265*410 180000
第二跨页 265*410 170000
第三跨页 265*410 168000
第四跨页 265*410 165000
卷首语对页 265*205 90000
目录后页 265*205 85000
版权页对页 265*205 80000
名刊辑要对页 265*205 80000
观察家对页 265*205 85000
封面故事前页 265*205 78000
内页 265*205 75000
1/2内页 133*205 38000
1/3内页 88.3*205 30000
后扉 265*205 80000
封三 265*205 95000
中心连页 265*410 160000
内页拉页 265*410 170000
封三拉页 265*410 180000
封三跨页 265*410 170000
封底 265*205 128000
第一, 从杂志定位来看。
《中国企业家》定位于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即是说整本杂志皆以其为中心,基于此,观杂志内容,“生意”类内容不少,而涉及生活的份量就显得有些单薄。这从栏目设置以及文章篇幅上可作为证明,如涉及生活的栏目,在十三、四个大栏目中,生活栏目仅占有一个。再从篇幅来看,四月份这期共150多页,而生活类篇幅不过10左右,而且所提供的咨讯有限。文章仅为《富爸爸,好爸爸?——中国企业家的“子女教育”》、《CEO也是“博客”》、还有就是两篇书评。如果不管杂志定位,杂志的内容这样搭配也还不错,然与定位联系起来,则会让人名实不符的感觉。写文章重在围绕主题,其实做杂志也有同理。这之中还涉及一个内容在多大份量与主题搭配,定位是否清晰的问题,这对后面编辑的编辑方针、记者的题材选择、采访都很有影响。从《中国企业家》这期来看,个人的感觉是似乎定位与内容有点不符合,如果说要调整的话,就看对哪方面调整读者最喜欢了。
第二、从栏目来看。
“专栏”可能这个栏目的作者定位是一些大企业家、商业、金融业的大腕,这种想法很好,可以使一般读者领略这些成功者的所思所想,如本期中的宁高宁,任正非等。然美中不足的是宁、任两人这期分别写的两篇文章《食言志》、《华为的棉袄就是现金流》前者转载自《华润》杂志,后者则取自任2002在内部的讲话。一为转载,一为取自2002年的讲话,前者非原创、后者时效必弱,这两条会让人感到好像减弱了《中国企业家》的身份。如能找到一些有一定知名度又有写作爱好的企业家定期撰稿写专栏,这个问题可以得以解决。
“天下”栏目,笔者一直看得不是很明白,不知具体的定位在何处,从文章中感到好像是投稿者或本刊记者发的一些对时下现象的个人评论、感想,由于认识不是很清晰,不便发表看法。
“月度沙龙”这个栏目一目了然,这期发的是《凝固的民族记忆——“人间天使”雕像揭幕仪式侧记》,然而这期还有一篇文章《到需要“干预”的时候了吗?——企业家辨识“宏观调控”的是与非》,这篇所放的栏目为“宏观”。从这期杂志后面的采访絮语中笔者得知,三月份中国企业家杂志搞过两个沙龙。一个是北京搞的宏观调控讨论,一个是在广州中山大学搞的企业创新与扩张中的控制力,在举行后者沙龙的同一天,中国企业家举行了人间天使的揭幕仪式。几件事对于中国企业家都很重要,都有报道的必要。叙述这么几件事,笔者想表达的是个人觉得将“揭幕仪式侧记”放到月度沙龙中有些不妥,在广州举行的沙龙在该期整本杂志中没有见到报道(不知是否是时间紧促的原因),而北京的那个沙龙中报道,而且放到了“宏观”的栏目之下,如果没有月度沙龙这个栏目,那么这样做很好,然而有月度沙龙,笔者以为如果关于“宏观调控”的文章能放到月度沙龙中,就比较合适了。《凝固的民族记忆——“人间天使”雕像揭幕仪式侧记》可另外设别的栏目,其实际上并不是沙龙的内容。
“人物”、“公司”、“产业”“国际”这些栏目与其他杂志的栏目相似,不必细说。只不过在“公司”栏目,发现一共六篇文章中,外企竟然占到了五篇,不知是否在这个栏目中有意加大外企的比例。
这期“创业”栏目中有一篇《如何持续引进海外资本》的文章。对于“创业”之类的题材笔者较为熟悉,近两三年,围绕创业这个题材突然涌现了好几本杂志,一些报纸、杂志也都纷纷开辟了创业栏目。笔者所在的杂志也曾经改名《创业》进行运作。创业涉及寻找项目、资金、人才、管理等很多方面,就是这一个名字就可做成一本专门的杂志,而作为中国企业家杂志中的一个栏目,笔者一时还无法从《如何持续引进海外资本》这一篇文章中看出这个栏目的定位何在?这个栏目如定位能与中国企业家取得很好的结合,应该是有一定读者对象的。写到这里笔者在想能否将这个栏目定位于已经成功的创业者(有一家知名度)当年的创业回顾,或是创业经验总结呢?因为中国企业家的读者或采访对象时常为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家,将这些采访对象与这个栏目联系起来,则既有一定的现实性,又能表现中国企业对这一栏目定位异于他人。
“封面故事”是编辑记者集体智慧的结晶,这里不必细说,只要定好位,做好分工,大家分头执行就可。
第三、从记者的角度看。通观整本杂志,需要记者重点采访的栏目有“封面故事”、“月度沙龙”、“人物”、“公司”、“产业”、“生活”等栏目。以现在六七个记者来看,差不多平均每个人需要写五、六篇左右,而这期中发现有的记者发了十几篇文章,真是佩服。可能这一期是特例,因为中国企业要做未来之星的采访,看完杂志后,笔者感到中国企业的记者的工作份外繁忙,首先是为封面故事在不同地点约访(城市、省份之间),撰写,还要写其一些栏目的稿子。这期杂志看完,眼前好像出现了各位记者在空中穿梭的身影,感到三个字:不容易。
第四、从杂志记者的文风来看,好像不少文章无论从描写还是叙述上都有些散文的影子,这是个人的一点感觉,不知对否?
总之,从整体来看,《中国企业家》的气魄不愧其名,小的地方只不过需做些调整罢了,面临的问题一是如保持,二是如何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