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阶段性与消费的协同发展关系初探


 

经济增长的阶段性与消费的协同发展关系初探

          刘建江(2005.12.15)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阶段性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经济活动能力的扩大,其衡量标准就是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经济增长不同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国由不发达状态转入发达状态。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了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变化。

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W.Rostow1960年在其著名的《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增长阶段理论,首次将各国经济增长过程概括为六个阶段[1]

第一,传统社会阶段。

包括物理学家牛顿以前各种类型的社会。其主要特点是:没有现代的科学和技术;资源大多配置在农业,而不是在工业;存在一种僵硬的社会结构,阻碍着经济变革。因此,社会生产率低下,人均收入低微,仅够维持生存。整体来看,这一阶段的消费处于低水平。

第二,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的阶段。

包括处于转变过程中的所有社会。起飞的前提阶段最初出现在西欧17世纪末、18世纪初。这个时期是现代科学思想开始转变为新的生产力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控科学知识开始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金融机构(如银行)正在出现,它动员资本并为新的投资提供资金;商业随着交通运输业的改进而正在扩张。这一时期,在经济上,必须重视农业革命的积极性;既要提供更多的粮食,来养活过渡阶段势必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还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大的市场;更要把一大部分剩余收入用于积累。

第三,起飞阶段。

起飞是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分水岭,是社会变化质的飞跃。在这个阶段中,一些阻碍和抑制持续增长的旧势力最终被克服,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力量继续扩展,最终支配整个社会,增长已成为正常状态。

起飞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新工业的迅速扩张,利润中的大部分被再投资于新的工厂;而这些新工业又促进了城市地区和其他现代工业企业的进一步扩张。现代部门的整个扩张过程导致一部分人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他们具有很高的储蓄论,并且把储蓄交给从事现代部门活动的人使用。在这一阶段,新的企业家阶层在扩大,他们把扩大的投资引导到私人部门,新技术不仅在工业中扩散,而且也在农业中扩散。农业生产率革命性的变化是起飞成功的必要条件,因为社会的现代化大大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

第四,走向成熟阶段。

起飞之后再经过50-60年的稳定增长,就可以走向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吸收和使用现代技术成果的能力大大增强。大约10%—20%的国民收入用于投资,使得产出持续地超过人口的增长。随着技术的改进,新工业加速扩张,老工业衰落,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整个社会服从于现代高效率生产的要求,新的思想和体制代替旧的思想和体制,以支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五,大众高消费阶段。

其特点主要是:人均收入上升到远远超过基本需要。城市人口和白领阶层所占比例大;社会不再把现代技术的进一步扩展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而是把日益增加的资源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安全。福利国家的出现就是超越技术成熟阶段而进入大众高消费时代的一个表现。此外,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引导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大众服务的提供。在这一阶段,耐用消费品产业和服务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部门,小汽车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普及。美国20世纪50年代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西欧和日本到20世纪50年代也已进入了这一阶段。

第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追求闲暇和娱乐,而不是把收入增长看得最重要。

 

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与消费的阶段性特征

各国经济增长的过程表明,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消费、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不同的。

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产出的主要部分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消费在国民收入中占较大的比例,消费率较高,而储蓄率相对较少,投资在国民收入中占较小的比例。就经济增长来看,由于缺乏生产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因而经济增长缓慢。

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要低一些,消费率有所下降,而更多的国民收入用于储蓄,储蓄率上升较快。这方面主要的因素可能有:第一,经济起飞过程(包括起飞前的准备和起飞进入持续增长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大量的投资支持,对高储蓄率提出了要求。第二,这一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是一个资金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支持。第三,经济起飞过程中所需资金,可以来自于本国内部的资金积累,也可以通过大量吸引外资获得。但利用外资需要付出高昂代价,而且也有一个限度问题。因此,政府为促进本国经济实现起飞,会通过各种政策来限制消费的过快增长,鼓励人们增加储蓄,增加国内资金来源,从而促进国民收入中消费份额的下降,储蓄份额的上升。第四,经济起飞阶段,消费品工业尚不发达,以及低收入阶段形成的消费习惯滞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的过快增长。当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的示范作用,也会出现消费早熟的情况。

在经济增长进入到高收入阶段以后,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也比较大,消费率比较高。这方面主要的因素可能有:第一,高收入阶段,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大量新兴消费品不断涌现,会使边际消费倾向(MPC)提高。第二,经济进入成熟阶段以后,经济增长会有所降低,投资增长率也会降低。投资增长率的降低一方面与经济增长率降低有着,另一方面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下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提高有着。第三,在经济进入成熟阶段,由于消费者对高额消费和生活质量的追求,使产业结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部门,而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从而使得投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有所下降[2]

从各国经济的具体表现来看,以上关于经济增长不同阶段国民收入与消费需求关系的论述,可由表2-4来具体说明。

2-4列出了不同收入水平国家消费占GDP的比重,从数据来看:一是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历年的消费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高于同期中等收入国家的比重;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低收入国家的消费比重呈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表明,在低收入国家中,随着经济增长进程的推进,对投资的资金需求增大,消费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三是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消费比重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下降,但趋势不变。

2-4  若干国家消费占GDP的比重

年 份

国别

类型

1965

1973

1980

1985

1986

1987

1988

低收入国

81.8

76.7

74.6

76.5

76.4

74.4

74.2

中等收入国

77.3

75.7

74.7

75.7

76.8

75.6

75.2

高收入国

82.6

76.3

77.4

80.0

79.6

79.3

78.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



[1]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3-36页。

[2] 参见伊志宏:《消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0-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