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层次交流理论在构建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运用研究


速度层次交流理论在构建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运用研究 陈伟国,叶堂林,张考考 (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四川成都 61007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70) (北方工业大学会计系,北京 100041)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要求,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对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运用速度层次交流理论对如何实现社会不同层次之间的和谐进行了探讨,得出实施教育全国统筹,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消除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建立良好道德、法制环境,消除特权阶层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速度层次 和谐社会 制度性障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从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社会主义经济必须要发展,而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使社会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稳定。如何实现社会不同层次之间的和谐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本文从速度层次交流理论加以分析。 一、速度层次交流理论介绍[1] 速度层次交流理论认为交流与需求一样是有层次的,在同一速度层次上的交流是比较容易的,也比较协调,恰如高速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如果他们速度、方向一致的话,那么就不可能会撞车。同样道理,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同一级别同一层次的人们之间由于处于同一速度层次,共同话题多,因而就容易交流,这也是 “非正式组织”出现的主要原因。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相反,不同速度层次的交流就非常困难,甚至是危险的,如“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再如我们常说的“伴君如伴虎”就是这个道理,恰如行人穿越高速公路、或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上行驶是非常危险的。不同速度层次的人们要顺利的交流,前提是高速度层次的一方要降低其速度层次或者低速度层次的一方要适时提高其速度层次,最终实现不同速度层次的融合,前者如“平易近人”,后者如“林黛玉进贾府,跟着学”、“农民工进城后需提高自身素质”等,这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影响某一社会阶层速度层次的主要因素在于:一是该社会阶层所具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达程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达程度不同的社会层次其人们速度层次是不同的,因此他们之间就有可能出现社会不和谐,也因此中国社科院发布《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指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2]: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二是该社会阶层与外界交流的程度。一个趋于封闭的社会层次和一个开放程度较高、与外界交流较频繁的社会层次其速度层次是不一样的。一个来自西部偏远山区、信息闭塞的农民突然要融入大城市是有一定困难的,相反一个来自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农民要融入大城市就相对简单得多。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开放程度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就快,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就不严重。三是该社会阶层的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社会层次其速度层次也是不一样的。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居民几乎不需要政府帮助,很快能融入城市,而需要政府帮助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都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也因此可以解释为什么下乡的知青最后多纷纷选择返回城里,除了利益驱动以外,更多的是因为难以完全融入其所在农村。四是制度性特权。享有制度性特权的社会阶层和没有制度性特权的社会阶层其速度层次也是不一样的。如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就很难融合,城市居民有着生来就有的自豪感,而且大都市居民比地级市居民更有自豪感,地级市居民又比县级市居民更有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农村居民是没有的。由于难以融合,最后城乡就分化成两个世界,各自发展。中国社科院发布《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指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需继续加大反腐败、反贿赂的力度,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税收执法力度,打击非法致富。[2]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范畴、内容及其必然性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范畴界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在《决定》中其界定为,是指能使社会全体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个能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 在本文中,我们把它界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在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是充满创造活力和浓厚发展氛围的社会,具有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能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保护和激发各行各业投身发展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其基础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其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即实现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对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气氛良好;其手段是通过法律和道德调节社会利益冲突;其表现为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社会各阶层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没有特权阶层。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根据上述界定,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应该包括如下:1.有浓厚发展的氛围和充满创造的活力;2. 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没有特权阶层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安定团结;3.具有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政策法规、强大的社会道德意识和诚信意识;4.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分工深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社会分工虽然带来劳动时间的节约、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和劳动工具的改进,最终导致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国民的福利总量增加等好处,但从另一方面讲,社会分工也带来了社会问题,那就是社会分工会带来社会层次的多元化,同一社会层次的居民由于其社会背景和工作背景类似,能顺利交流,容易形成“非正式组织”,但相反,不同社会层次的居民由于其生活和工作环境不同,没有同样的感受和缺乏共同话题,因而不同社会层次之间的交流就难以顺利进行,严重时就出现社会不和谐现象。社会阶层非正式组织的形成会导致社会阶层内部组织程度的提高,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因为社会组织程度的提高,组织间的信息传播的成本会大大降低,并引起组织间的谈判对话成本的降低,使组织间的冲突更容易得到调节,组织间的对立容易达成妥协,社会也越容易实现和谐;但另一方面,社会群体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以后,可能使社会不同层次形成对立,冲突加剧,破坏社会和谐。因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2、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和社会收入调节机制的长期缺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导火索。“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口号的意义超过了对效率的强调,它冲击了分配关系,同时也冲击了人们脑袋里的秩序;非法致富也此起彼伏,贪污腐败和专业诈骗村时有耳闻;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大地与诚信离得越来越远,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经济的扭曲发展。很短时间内,中国的“基尼系数”就高过了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且由于社会收入调节机制(如遗产税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的长期缺失,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劳资关系、城乡关系、收入关系和区域间关系因为利益的分化出现了不和谐。因此这时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必然。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目前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这时如果政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 三、速度层次交流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运用 和谐思想在社会学的语境中被称之为秩序或者均衡,这正是贯穿速度层次交流理论的核心内容。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各地区之间的和谐发展永远是和谐社会的最主要基础。因此如何使速度层次不同的社会阶层实现和谐共处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速度层次交流理论用于和谐社会构建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施教育全国统筹,中央财政统一予以经费支持,提高农村居民速度交流层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 根据速度层次理论,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某一地区居民速度层次的主要因素之一。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相对容易接受新的信息和学习新的知识。例如文盲就很难从外界主动、直接获取大量信息,因为文字信息是人类传播的主要途径,没有阅读能力就无法理解文字信息。同时,教育使人获得的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能使人快速适应新的环境。由于受经济、历史等条件的限制,各地区居民受教育的条件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进一步造成原有速度层次的差距拉大,分化愈加明显,导致教育落后地区的居民从进入社会的一开始就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因此应实施教育全国统筹,中央财政统一予以经费支持,就能最终实现大众化教育和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从而缩小城乡和地区速度层次差距,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实现城乡统筹。 (二)采取收入调节措施,避免贫富两极分化,如开征遗产税、社会最低收入保障和西部大开发等 一个社会阶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社会阶层的速度层次。在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辨证关系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但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物质上的文明就谈不上精神上的文明。所以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会直接造成速度层次差距扩大,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程度。目前有学者认为,依收入的高中低分布,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可能的趋势有三种[3]:一是制度、政策适当,阶级阶层的分布从富少穷多的“洋葱头型”变为富少穷少、中等收入很多的“橄榄型”;二是制度、政策不太适当,继续保持“洋葱头型”;三是假如制度、政策改革出现重大失误,从“洋葱头型”退化为富者极少、穷者极多的“蜡烛台型”。第一种趋势是比较和谐的,也是有利于稳定的,即要培育和扩展我国的中产阶层。如果把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排斥在这个阶层之外,那么整个社会收入结构是不合理的,社会也是不和谐的。因而应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同时加强对过高收入的税收调节,规范垄断行业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取缔非法收入,并坚决打击那些通过权力和其他非法致富的人;对自然条件恶劣和历史上经济文化落后地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要加大扶持力度;对富裕地区和富裕人群应加强税收征收力度, 适当“抽肥补瘦”,例如开征遗产税和西部大开发;最后应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最终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消除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的制度性障碍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典型,也是最突出的问题。这一制度直接导致了城市与农村最根本的速度层次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这其中户籍制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户籍制度仍然制约着市民和农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个生活境遇;另一方面,即使农民在城市中也享受不到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他们的就业、求学等多方面受到了限制。这样不仅导致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还导致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即城市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有形成未来城市贫民窟的可能性。这种二元结构的存在从根本上造成了深层次的城市—农村速度层次差距,从而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解决二元结构导致的社会和谐问题,一般认为提高农民的速度层次是关键,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政策和制度上赋予农民与其他群体同等的国民待遇,从根本上消除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的制度性障碍。 (四)加强法制、道德建设,解决社会诚信问题 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环境和谐,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除了做到人和自然协调共处外,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必须的,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就是要营造诚信、包容、开放、文明和创新的良好氛围,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不同速度层次和谐有序交流的重要保证。营造良好人文环境手段要靠加强法制建设、加强道德建设和加强诚信教育来实现,团结合作、积极有序、诚信开放的良好道德、法制环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首先,和谐社会需要有良好的公民道德来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培育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 其次,和谐社会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来保证。各种社会犯罪和职务犯罪行为不仅会严重地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秩序,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大的破坏。如果说道德主要是自我约束的话,法律则是整个社会的强制性规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依法惩处各种违法犯罪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建设。 最后,诚信是社会和谐的纽带,没有诚信的社会是不和谐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伦理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阶层也分化得越来越细,可以说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存在速度层次绝对相同的地区和个人,即使是基本处于同一速度层次的交流活动,如果没有一定规范如诚信的约束,也极易出现混乱。诚信危机根源就是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其结果导致人与人之间更加不信任,更加缺乏交流的心理基础,进而加大了交流的成本,从而阻碍了深层次交流的产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加剧了社会不和谐。 (五)实现社会各阶层权责利一致,消除特权阶层 所谓权责利一致是指社会中不存在特权阶层、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所有人和事都遵循相同规则,享受权利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权责利一致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是速度层次融合的结果,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对和谐社会中权责利一致的重要性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封建社会体制的最大特征是等级身份制度和金字塔式纵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也是金字塔式权贵社会,权贵阶层的官商勾结,使资源不断向权贵集中,贵族掌控着整个社会资源,导致社会资源源头上的分配不公,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特权严重阻碍社会整体速度层次融合,破坏了社会和谐。 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因而我国总体是比较均衡、和谐、平等、自由、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类社会,人们可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不存在绝对的特权阶层,但也存在着权责利不一致的地方,如腐败和其他非法致富,阻碍了社会的和谐进步。因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强调社会各阶层的权责利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叶堂林,王红林,张考考.“速度层次交流理论及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应用”.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12期第5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二○○五年社会蓝皮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4年12月出版 [3] 邓伟志.“建设和谐社会的四大要点”. 学习时报,2004年10月27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