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信息化时代,电子政务悄然兴起,各级政府都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带来的机遇,花大气力建设电子政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以下是5个主要的大城市在电子政务方面的进展。
北京:由点及面、逐步推进
北京市电子政务首批试点项目是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展开的。1998年,中关村网站正式建成。1999年,中关村创新资源网和企业协会助新网建成。2000年5月,"数字园区"工程启动;7月,一期开通;8月,二期启动。该系统以网上办公系统为核心,将海淀园科委会所辖的12个直属职能部门5大类64项管理与服务项目转移到网上来实施,同时开放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其他5个政府部门的接口,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的网络化。
今年,北京市"电子政府"的实施工作已进入第二阶段,将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促进目标早日实现。这些具体措施包括:改革政府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优化政府的业务工作流程;继续完善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加快建设高速宽带政务网络系统;大力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一批政务数据库,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集中财力,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大信息化标准和信息安全工作力度等。
另外,北京市的123个机关、单位也都在首都公用信息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各级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市40多个委办局和16个区县机关都建成了内部办公网络;电视电话会议网络也基本覆盖了全市。
上海:越来越注重网络服务
上海市电子政务的进程已由1999年的"政府上网年"工程推进到今天的第二步、第三步,即越来越注重网络服务。市区两级政府绝大多数都建立了内部局域网,政务公开信息已全部上网。工商、税务、政法、人事等部门的信息系统以及党政领导机关的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在提高办公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目前上海市正在抓紧筹建"上海市公务网",该网络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市国家机关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用于处理公务事务的内部专用城域光纤计算机信息网络,简称"内网";二是与此相关联,在互联网上建设的对外统一发布政务信息并且为海内外人士提供在网上办理有关事务功能的门户网站,简称"外网网站"。"上海市公务网"将于今年基本建成。到2005年,上海将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带宽、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作为全国最早实施政府网上办公的信息化工程之一,上海工商局的"金管工程"使"网上工商局"真正成为现实。在这里,"办事指南"为准备申请办理各类营业执照的企业和个人指点迷津,免除他们办证时不必要的往返;"政策法规"提供工商部门的各类法律法规,让电脑前的你也成了工商业务的"半个行家";"网络服务"让企业在登记和年检时,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表格,填写后通过网络传给工商部门……"金管工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过去,企业登记时办理名称核准至少要半个月的时间,现在只要几分钟就能完成。
广州:网络交换中心及网上采购是重点
广州市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市互联网络交换中心,这个中心具备全市各政府部门及市直单位统一联网的交接能力。市互联网络交换中心已全面与省政府各网络实现互联,市政府公众信息网也与电信局网络、香港特区政府信息网络之间实现高速互联。与此同时,广州市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也取得进展。他们建成了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具备了信息发布、信息检索、信息处理、电子杂志、电子公告和导航服务等功能。此外,广州市还成功开发了300多个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覆盖面广、涉及部门众多、数据全面丰富。广州市人事局、计委、建委、公安局等部门的局域网初步具备了网上办公条件。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广东全省政府采购范围已由1998年货物采购的四大件(汽车、计算机、空调、复印机)扩大到工程及服务领域共118项。广东省政府采购中心明年起采用更为公开、透明的网上采购方式。网上采购将在政府、用户、供应商、社会公众之间创建一条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使操作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但据广州有关部门介绍,目前影响政府实施网上采购的主要症结在于法律"门槛"。由于数字签字、企业信用等相关电子商务法律仍未建立,网上采购的信息制度等问题需较长的时间来解决。
深圳:机关专网基本完善
深圳市机关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1987年开始在市政府办公厅开展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进入90年代以来,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机关局域网建设、计算机办公应用的普及、政府公众信息网建设、党政机关各部门之间网络互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95年市政府成立了主管全市信息化建设的职能部门,投资建设了以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等五套领导班子为核心并逐步向各局委办延伸的政府内部网络,同时开始建设与因特网互连的政府对社会公众信息服务网络--深圳信息网。
经过5年多的建设和完善,到2001年底,政府机关的内外网已延伸至市府一办、二办和全市六大行政区。政府机关专网已覆盖了全市59栋办公大楼的80个机关单位,目前正在该机关专网平台上进行政府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政府投资项目综合管理系统等跨部门、跨平台的应用建设,这标志着深圳机关的信息化建设步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
香港:重点推行"公共服务电子化"
为适应新世纪的发展和香港经济转型的需要,香港特区政府有关机构正采取措施,积极建立电子政府,以期更有效带动全香港社会发展信息科技,增加香港在新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
目前香港特区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建立电子政府的科技革新措施,包括发展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推行"公共服务电子化"计划、采用电子方式进行政府采购工作等。这些措施在实施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公共服务电子化"计划是香港"数码21世纪新纪元"信息科技策略下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后香港市民无需在办公时间内到政府办事处的柜台排队换领驾驶执照或车辆牌照、缴交税款或申请商业登记,只要利用个人电脑,或者使用设于社区中心、邮政局及公共图书馆的公众电脑设施,或者进入安装于地铁站、购物商场及政府大楼内采用智能式设计的公众信息服务站,即可获得这些服务。
[案例分析]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计算机、软件、微电子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将人类社会带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现在,所有的文字、声音、影像都可以转化成数字形式,并突破时空限制,经由网络在瞬间就能为全球所共享,从而进一步拓宽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度和广度。
信息技术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而且还将诱发生产关系的调整乃至上层建筑的变革。电子政府的出现,就是其中最重大的变革之一。
为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政府及时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电子政务发展计划,希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大幅提高政府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清正、廉洁和高效的新型政府。十六大报告提出“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这为发展电子政务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推行电子政务为切入点,拓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以技术创新带动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在我国的大城市中,大都已投入巨资来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了政府网络建设的力度,如北京的"数字园区"工程、上海的"数字园区"工程、香港的"公共服务电子化"计划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政府网站总数以达到5000多个。从而有力推动了政府创新与政府重构。
首先,电子政府的实施,将改变政府的管理结构。网络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以各个节点相连接的多样性的扁平化组织社会,虽然我们目前政府组织结构还是按照金字塔式来建构的。但是随着网上政府的建立与完善,必将逐步的向扁平的政府组织过渡。
其次,电子政府的建立,将增加政府的透明度,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如“上海公务网”的建成,将使政府信息的公开有了快速高效的平台,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有利于人民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再次,电子政府的建立,将极大地改变政府管理的方式。像广东省政府的网上采购就是行之有效的新的管理方式。采购范围已从汽车、计算机、空调、复印机,扩大到工程及服务领域。并计划在今后采用更为公开、透明的网上采购方式。这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电子政府的形成,还会带来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政府管理主要是以监管为中心,而现代政府则更强调服务,电子政务的开展将促使政府由“管理行政”转向“服务行政”,从而为公众提供更好、更廉价的公共产品。香港的“公共服务电子化”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必须指出的是,不论是以上几个大城市,还是全国其他地方,“电子政府”的形成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影响其实际效果的发挥。
一是公务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意识偏低。
信息环境的首要因素是人的因素,而对信息环境影响最大的是组织及其成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意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借助各种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化意识是指在处理工作或者遇到问题时,为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能够自觉地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来处理或者辅助处理问题的自觉性。信息化意识的强弱是社会信息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而信息安全意识是信息化意识的重要方面,是信息技术应用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我国中心城市的个人电脑普及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是有限的。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电脑拥有率还相当低。2000年底,我国城市只有28%的家庭拥有个人电脑,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拥有电脑的家庭也只有40.6%。截至到2002年7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4173.5万,仅占到总户数的9.4%。如果不能做到公众普遍上网,那么电子政务只能是为少数人提供了方便和服务,使社会的强势团体更强,而弱势团体更弱,并因而强化了社会的不均。事实上,那些最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如社会救济)往往可能正是那些无法上网的人。
二是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把电子政务仅仅当成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每个办公室配备几台电脑,其政府就是电子政府了。更多的人则认为电子政府就等于政府上网。许多部门是有路(网络系统),有车(管理软件),就是没货(业务)。年年花钱更新硬件和软件,但利用率很低,造成极大的浪费。在全国近5000个政府网站中,真正用于政务方面的仅占百分之二,国家投巨资建立的政府网络成为有些人上网看新闻、炒股甚至是打游戏的好工具。
三是平台建设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没有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实现共享,跨部门业务协同性差,安全可靠性差。许多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实际上是穿新鞋走老路,不仅对改进方式、提高效率无益,反而加大了行政成本,加剧了部门之间的分割和扯皮,这是与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的,如果不改变政府结构和服务方式,就不可能实现电子政府的目的。
四是有关信息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要加快与电子政务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如信息公开法、电子文件法、电子版权法、数据保护法、电子交易法、电子身份证法等,同时,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涉及政府行政管理中的许多行政法规和法令的修订和补充。例如关于政务公开与透明的规定,哪些要公开,哪些要透明,谁来公开、谁要求公开、如何监督及如何管理等问题,都要应该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以确认有关主体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只有走制度化、法制化的道路,才能使电子政府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