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工业发展是建设经济强省的关键


    一段时间以来,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加之有的专家提出河北省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致造成诸多关于我省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地位下降的误解。根据省发改委等权威部门的判断,结合我们今年以来8个多月的观察分析,我省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就是说,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们建设经济强省的主导力量还是工业。
    横向来看,目前我省工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还不能说完全尽如人意。2004年前8个月,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94.6亿元,同比增长2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反映出河北工业的强劲增长势头。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表现良好,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加快工业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一、河北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比较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较
    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我省为16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9个百分点。
    2.产品销售收入,我省为4889.2亿元,同比增长38.2%,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 5.6个百分点。1-8月比1-7月,该指标我省负增长0.7个百分点,全国负增长0.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0.4个百分点。
    3.利润总额,我省为287.7亿元,同比增长19.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1个百分点。1-8月比1-7月,该指标我省负增长2.2个百分点,全国负增长1.2个百分点,比全国水平落后1个百分点。
    4.税金总额,我省为234.7亿元,同比增长24.3%,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5个百分点。1-8月比1-7月,该指标我省增长1.2个百分点,全国负增长0.2个百分点,领先1个百分点。
    5.亏损企业亏损额,我省为48.4亿元,同比增长64.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6.2个百分点。1-8月比1-7月,该指标我省增长7.6个百分点,全国0.7个百分点,仍然落后6.9个百分点。
    6.产成品,我省为428.6亿元,同比增长19.8%,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1-8月比1-7月,该指标我省负增长0.4个百分点,全国增长0.7个百分点,落后1.1个百分点。
 
20041-8月份全部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河北与全国比较
单位:亿元
  
全国
河北
指标名称
1-8月
比上年同期增减%
1-8月
比上年同期增减%
 
累计
1-8月
1-7月
累计
1-8月
1-7月
产品销售收入
115213.9
32.6
32.9
4889.2
38.2
38.9
利润总额
7045.2
38.5
39.7
287.7
19.4
21.6
税金总额
5568.3
21.8
22.0
234.7
24.3
23.1
亏损企业亏损额
852.7
8.7
7.4
48.4
64.9
57.3
产成品
9772.1
20.5
19.8
428.6
19.8
20.2
 
   (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较
    1.产品销售收入,我省为2244.5亿元,同比增长30.7%,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4.6个百分点。1-8月比1-7月,该指标我省增长0.1个百分点,全国零增长,比全国平均水平领先0.1个百分点。
    2.利润总额,我省为129.4亿元,同比增长18.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3个百分点。1-8月比1-7月,该指标我省负增长1.5个百分点,全国负增长0.9个百分点,比全国水平落后0.6个百分点。
    3.税金总额,我省为148.2亿元,同比增长19.0%,高于全国平均增幅0.1个百分点。1-8月比1-7月,该指标我省增长1.7个百分点,全国零增长,领先1.7个百分点。
    4.亏损企业亏损额,我省为32.2亿元,同比增长48.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1.3个百分点。1-8月比1-7月,该指标我省增长2.6个百分点,全国负增长1.2个百分点,落后3.8个百分点。
    5.产成品,我省为191.0亿元,同比增长15.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1-8月比1-7月,该指标我省负增长2.1个百分点,全国增长1.8个百分点,落后3.9个百分点。
 
20041-8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河北与全国比较
单位:亿元
  
全国
河北
指标名称
1-8月
比上年同期增减%
1-8月
比上年同期增减%
 
累计
1-8月
1-7月
累计
1-8月
1-7月
产品销售收入
44616.2
26.1
26.1
2244.5
30.7
30.6
利润总额
3512.6
40.0
40.9
129.4
18.7
20.2
税金总额
3493.3
18.9
18.9
148.2
19.0
17.3
亏损企业亏损额
417.0
-2.4
-4.6
32.2
48.9
46.3
产成品
3397.8
15.2
13.4
191.0
15.2
17.3
 
   (三)主要行业效益比较
    1.从全国看,石油开采业利润继续明显上升,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利润增幅继续快速回落。1-8月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利润1093.2亿元,同比增长22.6%,增幅比1-7月份提高5.1个百分点。钢铁行业实现利润609.8亿元,同比增长61.9%,增幅比1-7月份回落9.3个百分点;有色金属行业利润171.5亿元,增长83.5%,回落8个百分点;建材行业利润236.5亿元,增长88.9%,回落22.7个百分点。
    2.从我省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持续回落,负增长5.1个百分点,回落程度小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均有出色表现,利润增幅分别达到62.0%、37.1%、15.3%、10.9%和9.5%。另外,作为我省支柱产业重要构成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还不尽如人意,出现较大负增长,分别滑落37.7和30.5个百分点。
    二、比较见差距
    一是我省工业综合竞争力与全国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我省工业产品利润率低于全国水平,产品结构的调整仍然是迫在眉睫的关键任务。
    三是我省工业发展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的程度较大,也反映出偏重工业结构的我省工业经济运行的自生性内在动力机制尚待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
    四是税金总额高与利润水平低形成明显反差,说明我省工业经济承担的税负贡献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重化工业发展的体制制约,也说明自然资源型产业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更说明发展循环经济乃是大势所趋。
    五是一方面我省国有企业改革的依然滞后,另一方面偏重工业所受外部制约的较高程度,更综合反映出我省工业发展内在机制、外部环境、基础条件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因素。
    六是我省工业企业驾驭市场、科技进步等能力还有待加快提高,但也反映出我省工业企业增强市场意识、提高市场应对能力的空间还很大,待以时日,加以努力,应能有所更大的作为。
    七是偏重的工业结构是现阶段我省工业发展的客观基础、必然核心,关键是如何因地制宜、创新性地完成重化工业化的重大任务。
    三、加速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要继续提高我省工业产品销售收入水平。从全省的角度看,重点有三:一是发挥政府现有信息资源的优势,依托省经济信息中心等机构,为工业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专业信息服务,同时依托各科研机构,由政府牵头,为企业提供系统的管理、市场、战略等智力支持;二是创新政府引导机制,借鉴重奖科技功臣的经验,重视市场开拓者的力量,对表现出色的企业及其营销人员给予政治荣誉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市场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其为我省发现更多的新产品、培育更多的新增长点、拓展更大的市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全省的综合经济实力贡献力量;三是加强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政府和社会双向监督,可考虑以河北省经济信息网为主要平台开设河北产品评价网,督促企业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号召力、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要继续依靠产品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强化管理提高利税水平。这方面,既要突出市场导向,又要注重政府导向,市场导向往往带有“近视”色彩,政府导向则往往带有“行政”色彩,关键是从中找到合理的“度”。可以考虑,政府在依靠政策、手段进行合理引导外,应利用省内互联网资源,大胆引入社会评价、建议和监督机制,努力做到既体现企业的内在追求,又体现政府执政为民(含企业)的本质要求。同时借鉴奖励营销的办法,创新政府对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强化管理的支持途径。
    三要继续探讨、扩大亏损企业扭亏渠道。要进一步拓宽扭亏脱困工作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脱困工作与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和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同加强企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企业脱困的同时优化结构、转变机制,注重从制度上、机制上消除造成国有企业亏损的弊端,根本转变经营机制。各地应以本地区结构优化为目标,综合运用兼并破产、债转股、技改贴息、落实社会保障等政策手段,对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实现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对脱困企业实行综合治理,并用新的体制、新的机制把调整的成果巩固下来,使企业在脱困的同时实现结构的优化和制度的创新。
    四要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可采取三种传统办法即关闭破产一批、做大做强一批、搞专搞精一批。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其他行业按照市场细分化趋势,提高专业化水平,最终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四是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出台并落实有关加快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制定综合配套的结构调整政策。六是加强结构调整规划的导向性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盲目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