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新经济地理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Krugman,1998)。它采用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进行重新考察,其目的在于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范畴之中。新经济地理学除了构建反映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现象的理论模型外,还特别强调运用所构建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对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有关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典型案例所做的论述,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学术界的若干争论。
一、克鲁格曼关于经济一体化问题的基本观点
在克鲁格曼看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之间的界线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了.相反,欧盟的经济关系分析将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此,克鲁格曼认为,有必要采用新经济地理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经济一体化问题。
(一)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地方化进程
欧盟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所有阻碍欧盟内部贸易、资本流动和劳动力迁移的障碍,如果这一目的达到,欧盟最终就会成为一个像美国那样一体化的经济区。那么,欧盟的地方化和专业化程度发展前景将会如何?克鲁格曼首先对比分析了目前美国与欧洲在地方化程度上的差别,并以此为基础对欧盟的经济地理前景进行了预测。
克鲁格曼所采用的分析指标是根据欧美国家 (大致)两位数产业的就业统计数据所构造的区域/国家差异指数。该指数的构造方法如下:让Si代表某个区域/国家产业i在所有制造业就业中的份额;用Si*代表另一区域/国家产业i在所有制造业就业中的份额。那么,区域/国家差异指数即可根据公式∑iSi—Si*进行测度。假设两个区域有相同的产业结构,也就是说,对所有的i,产业就业份额是一样的。那么,这个指数当然就为0。如果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毫不相干,指数将为2。因此,这个指数可以大致定量地衡量经济结构差异,并进而衡量区域分工的程度。
克鲁格曼所采用的分析样本是美国的四大区——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与大西洋中部)、中西部 (中区东北部与中区西北部)、南部和西部与欧洲的经济四强——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在他看来,美国这四个大区在人口和经济规模上都可以与欧洲四强相媲美。他根据其所构造的区域/国家就业差异指数,首先分别对美国的四大区域与欧洲的四个大国进行了相互比较。其次,对美国中西部和南部、德国和意大利进行比较,即对传统重工业生产地与传统轻工业生产地进行了比较。最后,对欧美之间的汽车产业地方化程度进行了比较。他据此所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产业的地方化程度比欧洲产业的地方化程度高,或者说,欧洲国家之间的专业化程度低于美国各区域之间的专业化程度。
那么,为什么美国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比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更大。克鲁格曼根据其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国家与区域之间的差别是,国家有政府,政府的政策会影响产品和要素的流动。尤其是,国界通常阻碍贸易和要素流动。根据其新经济地理理论,当运输成本下降,规模经济上升的时候,就会产生集中。尽管从19世纪起,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规模经济的重要性加强,无论在美国还是在欧洲,地方化的逻辑变得越来越强。但是,在欧洲,运输成本的下降通常被关税的提高所抵消了,以后又被汇兑管制所抵消,而两次世界大战又把欧洲弄得四分五裂。即使欧盟成立后,国界仍然是阻碍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其结果是,欧洲的经济地方化的程度较之于美国相差太远。据此,克鲁格曼断言,欧洲经济一体化将加剧其地方化和专业化程度。
(二)经济一体化和中心—外围结构变迁
与美国相比较,欧洲目前并没有出现人口和就业大规模集中到早期工业化地区的趋势。那么,随着欧洲变得更加一体化,由于低工资地区变得更为接近欧洲发达的中心地区,人们可能预测,制造业将逐步转移到外围地区。但克鲁格曼等(Krugman Venables 1990)认为,这种猜测不一定正确:经济一体化可能事实上会阻碍伤害而不是帮助外围产业的发展。
克鲁格曼等假设,一个产业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可以位于两个地方:一个是“核心”国家,该国工资率较高,因而生产成本也较高,但离市场较近;另一个是“外围”国家,该国劳动力成本较低,但离市场较远。人们可能设想运输成本的下降总会使生产从中心转移到外围;但在克鲁格曼等看来其结果却并非一定如此。究其原因是运输成本的下降有两种效果:它促使生产定位于最便宜的地方,但也促使生产集中在一个地区,以便实现规模经济。当生产向一个地区集中时,集中在成本较高但更接近市场的地方可能更为合算。
他们进一步假设,一种商品可以在“中心国家”(比如比利时)和“外围国家”(比如西班牙)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生产,也可以在两个国家同时生产。为简单起见,假设可以把总销售量看做是固定不变的。在西班牙生产商品比在比利时便宜,因为西班牙工资较低;但是,因为规模经济,无论在哪个国家生产,都比在两个国家同时生产要便宜。另一方面,两个国家都生产使运输成本最小,而在中心国家(比利时)生产并将商品运输到外围所需的运输成本低于在外围生产并将商品运输到中心所需的运输成本。
他们给出了三种情况:运输成本高、中、低的情况。如果运输成本非常高,将在两个国家都进行生产,如果运输成本非常低,将在工资低的西班牙进行生产。但是,如果运输成本为“中”,但仍低到足以使集中生产有利可图,高到足以使接近市场比生产成本更重要,将使接近市场成为定位时的决定因素。
(三)经济一体化与区域长期增长差异
人们可能猜测,假定对某一地区的出口产业集群体的需求减小,将使得该区的相对工资和其他要素成本降低。而若相对工资和其他成本下降,则有助于恢复该区对其他成本要高一些的地区的竞争力,因而会给该区吸引来新产业,其需求和增长也将得到恢复。然而,按照克鲁格曼的看法,劳动力的流动性是使工资弹性机制无法以这种自动调整的方式使区域增长率实现均衡。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中的欧洲经济一体化
评论
16 views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中的欧洲经济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