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经济地理发展的新思考,微区位研究的新探索
——全国城市经济地理及微区位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全国城市经济地理及微区位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全国城市经济地理及微区位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9月23日—25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地理学会和王志纲工作室共同协办。会议的主题是“现代城市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和微区位理论与方法”。来自全国21个省(市)4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民营经济咨询机构的9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70多篇。
大会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地理系白光润教授主持,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致欢迎词;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樊杰主任致开幕词。会议围绕城市经济地理和微区位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核心议题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1)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2)城市商业、住宅、办公、文化教育、郊区工业等微区位研究;(3)城市CBD、大型商业区、会展、旅游的区位选择探讨;(4)新经济地理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此外,会议还就区域发展、综合区域规划、城市经营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会后,与会代表参加了黄浦江夜游和江南水乡—朱家角镇的考察活动。会议论文集及部分研讨成果将与近期出版。
会议报告和研讨分为两部分。2004年9月23日下午,会议安排了5场精彩的大会主旨报告。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先生作了题为“信息化与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重组”的主题报告。陆先生在总结三次信息革命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第三次信息革命,分析其对社会经济要素空间重组的影响,指出信息化带来“时间成本”的节约,将大大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经济结构的改变,认为具有信息优势的大城市将加速发展,以大城市为核心,以城市网络为结构的经济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现代企业管理、区域管理关键在于信息管理。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樊杰研究员,作了题为“区域发展集成研究与区位论应用”的主题报告,他指出,目前地理科学呈现出宏观综合化、微观分化和人文化的趋向。当前在区域层面的综合研究、集成研究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综合的区划和区域发展规划是我国未来合理的资源配置,科学的区域分工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民营城市经营策划咨询机构—王志纲工作室的王志纲先生,结合成都、天津、上海等城市的城市经营策划实例,从区域和城市的历史基础、文化底蕴、区域分工协作、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思路。上海师范大学白光润教授作了题为“微区位中空间关联与空间竞争”的报告,对区位研究的空间尺度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宏观、中观、微观区位的主体、空间范围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微区位研究中空间集聚、空间关联和空间竞争三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认为微观层次的区位研究,是经济地理学新的发展领域和发展的重要契机。华东师范大学宁越敏教授,做了“上海市区商业中心区位的形成机制新探”的报告,通过对上海市区商业空间结构,以及消费群体、购物行为的分析,从经济、社会、行为、文化层面对商业中心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9月24—25日,来自地理、旅游、财经、商贸、城市规划等方面的30多名专家学者做了相关的专题报告。南京师范大学陆玉麒教授作了“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的报告,通过对弗里格曼核心边缘结构理论的科学应用,结合“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历史演变特征,对未来长江三角洲空间演化格局进行了预测。华东师范大学王铮教授,介绍了新经济地理产生的时代背景、学科分类体系及其本质特征。东北师范大学王士君教授作了题为“论新经济地理的区位观”的报告,分别阐述了传统经济地理学的区位思想和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区位内涵,并从思维方式、研究手段、空间时间尺度比较等方面分析了新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学的差异。会议比较集中地对经济地理研究的新领域——微区位研究作了深入的探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金凤君研究员、张文忠研究员分别对运输服务空间组织变化及区位选择、北京城市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实证研究。此外,还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区位、CBD的区位优化职能和空间结构、生态区划、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同时,与会的青年学者、博士(硕士)研究生亦发表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学术见解,研究内容涉及城市空间结构,城市CBD,城市商业、住宅、办公、文化教育、郊区工业、会展、旅游等区位问题,提供了大量新鲜的研究成果。
会议于2004年9月25日圆满结束,此次会议议题集中,气氛热烈,成果显著,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其一,会议为经济地理界的学者与民营咨询专家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得二者的学术思想充分碰撞交融,相得益彰。与会的经济地理学者注意到日益活跃的民间咨询、策划机构在城市和区域发展规划、策划、设计的实践中崭露头脚,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和实际经验,也向学术界提出了挑战。经济地理研究必须更紧密地联系社会,深入实际,不仅要为国家、政府服务,更要着眼于企业,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性。其二,会议对信息时代,我国经济地理发展趋势和理论创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科技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信息化等新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日益强烈;人地关系的研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呈现出新的研究视角;包括跨国公司、微区位等在内的新的研究对象不断涌现;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不断发展,中国经济地理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为此,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地理学者应该在继承发扬老一辈学者研究传统的基础上,面对新形势,抓住新机遇,立足中国实际问题,使我国经济地理学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其三,会议认为在信息化时代,经济地理学面临理论创新,观念、方法更新的严峻课题,我国新一轮国民经济发展给经济地理的城市研究、区位研究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历史契机。从宏观层面上看,区域研究必须向经济、社会、环境综合集成的方向发展,把高效率、可持续和区域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研究信息化所带来的新因素、新机制和新理念,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新的区域发展的区划、规划做出贡献;从微观层面上看,经济地理学除了积极参与新的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还要参与“规划下的规划”,参与大量城市微观尺度的空间设计和区位选择工作。精细地、精致地、经济地、科学地利用城市土地是未来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信息化为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技术支撑。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理论建设、方法研究的任务十分迫切,只有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大量出现、经常发生的鲜活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不懈探索,才能推动学科发展,切实地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地理系 徐 琼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千庆兰 (供稿)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千庆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