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模式”引起关注
近年来,内蒙古乌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掌握先进的水泥核心成分熟料的生产技术,生产环保熟料,输送给其他区域粉磨站生产水泥,实现了外延上“绿色扩张”;创新探索水泥生产、发电、集中供热、废水处理、粉煤灰和垃圾“一条龙利用”的产业链模式,实现内涵上“循环经济扩张”。这一被誉为我国水泥产业环保创新领域的“乌兰模式”正引起广泛关注。
乌兰水泥通过引进熟料环保生产技术,大规模生产熟料,借鉴“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模式”,收编改造小水泥厂,改成为粉磨站,直接提供熟料给这些粉磨站加工优质水泥。乌兰水泥还在创新探索内涵上“循环经济扩张”模式,实施了打造新型产业链规划。即建立水泥生产、发电、集中供热、废水处理、粉煤灰和垃圾利用一条龙的大型水泥生产基地,做到上下游紧密衔接,一个生产环节产生的废物成为被另一生产环节利用的原料,保护环境,降低成本。据乌兰水泥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利用水泥窑的余热来发电已获得成功,第三条生产线余热发电厂已开工建设。公司还和所在地集宁市电力公司联手,利用集宁市一片已下马多年的工厂旧址建设“一条龙产业链”基地。规划中的基地热电厂将利用附近煤矿年发电18亿度,用于水泥生产同时并入蒙西电网,电厂余热可为集宁市集中供热400万平方米,集宁市因此可拆除470多台供暖小锅炉,减少5300多吨烟尘排放;基地的污水厂可日处理集宁市排放的5万吨生产和生活废水,变成中水后供基地电厂和水泥厂循环使用;利用水泥窑的高温,焚烧处理集宁市年产的10万吨左右生活垃圾,焚烧垃圾产生的热能又用于水泥生产或与水泥窑余热一起用于辅助发电。基地电厂和周边地区丰镇电厂、岱海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全部用于生产水泥,此项将减少电厂排灰占地和节省上千万元环保处理费。
●水泥新投资体制带来发展新机遇
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后,水泥行业一方面新建项目被叫停或缓建,另一方面行业发展所需资金也受到了严格控制,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今年1?5月,水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101.4%下降到55.3%;全国水泥总产量3.4亿吨,增速明显放慢。由于政策的压力,水泥企业不仅大部分新项目投资得不到批准,流动资金贷款也受到影响。
在日前召开的“调研在建水泥项目情况座谈会”上,很多水泥企业的老总感言,今年以来,身处一线的水泥在建项目不仅切身感受到宏观调控遏制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好处,也确实品尝到了国家政策执行部门“一刀切”政策所带来的苦涩滋味:一些正在进行结构调整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成为“半截子”工程;企业投资决策权没有完全落实,政府审批项目的范围过宽,企业很难成为真正独立的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
国家新发布的投资体制改革给水泥行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由于受宏观调控没有赶上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建设高潮的中、西部地区企业,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对企业结构作相应调整。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对水泥用量需求巨大,同时,水泥工业又是重污染、高能耗工业,因此,水泥行业的当务之急是进行结构调整,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逐步关停小水泥,寻求水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建筑应用研究,减少水泥用量。
近年来,内蒙古乌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掌握先进的水泥核心成分熟料的生产技术,生产环保熟料,输送给其他区域粉磨站生产水泥,实现了外延上“绿色扩张”;创新探索水泥生产、发电、集中供热、废水处理、粉煤灰和垃圾“一条龙利用”的产业链模式,实现内涵上“循环经济扩张”。这一被誉为我国水泥产业环保创新领域的“乌兰模式”正引起广泛关注。
乌兰水泥通过引进熟料环保生产技术,大规模生产熟料,借鉴“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模式”,收编改造小水泥厂,改成为粉磨站,直接提供熟料给这些粉磨站加工优质水泥。乌兰水泥还在创新探索内涵上“循环经济扩张”模式,实施了打造新型产业链规划。即建立水泥生产、发电、集中供热、废水处理、粉煤灰和垃圾利用一条龙的大型水泥生产基地,做到上下游紧密衔接,一个生产环节产生的废物成为被另一生产环节利用的原料,保护环境,降低成本。据乌兰水泥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利用水泥窑的余热来发电已获得成功,第三条生产线余热发电厂已开工建设。公司还和所在地集宁市电力公司联手,利用集宁市一片已下马多年的工厂旧址建设“一条龙产业链”基地。规划中的基地热电厂将利用附近煤矿年发电18亿度,用于水泥生产同时并入蒙西电网,电厂余热可为集宁市集中供热400万平方米,集宁市因此可拆除470多台供暖小锅炉,减少5300多吨烟尘排放;基地的污水厂可日处理集宁市排放的5万吨生产和生活废水,变成中水后供基地电厂和水泥厂循环使用;利用水泥窑的高温,焚烧处理集宁市年产的10万吨左右生活垃圾,焚烧垃圾产生的热能又用于水泥生产或与水泥窑余热一起用于辅助发电。基地电厂和周边地区丰镇电厂、岱海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全部用于生产水泥,此项将减少电厂排灰占地和节省上千万元环保处理费。
●水泥新投资体制带来发展新机遇
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后,水泥行业一方面新建项目被叫停或缓建,另一方面行业发展所需资金也受到了严格控制,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今年1?5月,水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101.4%下降到55.3%;全国水泥总产量3.4亿吨,增速明显放慢。由于政策的压力,水泥企业不仅大部分新项目投资得不到批准,流动资金贷款也受到影响。
在日前召开的“调研在建水泥项目情况座谈会”上,很多水泥企业的老总感言,今年以来,身处一线的水泥在建项目不仅切身感受到宏观调控遏制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好处,也确实品尝到了国家政策执行部门“一刀切”政策所带来的苦涩滋味:一些正在进行结构调整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成为“半截子”工程;企业投资决策权没有完全落实,政府审批项目的范围过宽,企业很难成为真正独立的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
国家新发布的投资体制改革给水泥行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由于受宏观调控没有赶上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建设高潮的中、西部地区企业,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对企业结构作相应调整。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对水泥用量需求巨大,同时,水泥工业又是重污染、高能耗工业,因此,水泥行业的当务之急是进行结构调整,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逐步关停小水泥,寻求水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建筑应用研究,减少水泥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