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在中国“水土不服”症渐愈
因为存贷款市场分额下降、不良贷款率高企,在华外资银行曾被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诊断为“水土不服”。但是,最近出现的一些迹象却表明,随着中国逐步兑现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外资银行正因为经营环境的改善而日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扩张初期遭遇的“水土不服”症正在痊愈中。
中国银监会上海银监局公布的数字说,2003年上海29家外资银行本外币业务实现税后利润8300万美元,同比增长6.4%。其中,超过一半的利润来源于人民币业务。截至年末,上海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275亿美元,较上年增加了35.7%。而外资银行在上海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存款和贷款中所占的比例,也分别比上年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上海银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业务范围和客户对象的不断扩大,外资银行各项业务指标明显向好。外资银行在外汇业务和中间业务等领域获得较大的发展,而由它们引进的有偿服务等符合国际惯例的理念,也在被其中国同行效仿的同时,获得中国客户的认同。
数据表明,在经历了2002年的滑坡之后,2003年在华外资银行在外汇贷款市场的分额已经从7.4%回升到了13%。与此同时,在华外资银行的经营业绩在规模和地域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国际金融巨头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率先进入盈利期。来自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的年度报告说,2003年汇丰旗下20间在华分行的净利润为3.2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比上年增长了一倍。这一年,汇丰为了支持内地分行的人民币业务追加营运资金,这使其在华总资产达到了322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一些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开始以收购股权的方式介入中国本土银行的经营,以此弥补自身在网点、人民币资金清算和客户信息等方面的弱势。花旗和汇丰还将目光瞄准了中国内地的信用卡业务,并与中国同行开始了这一领域的合作。
根据入世协议,2006年底外资银行将在中国享受“国民待遇”。上海银监局专家认为,从这一时间表可以分析出今后外资银行的动向:继续加大在华机构布局,扩大业务范围,增加对在华业务的人员和技术支持;机构布局趋向经济发达地区,出于成本和贴近市场的考虑,部分外资银行区域性的业务处理中心继续向上海等大城市转移;将有更多高附加值产品推向市场;目标客户定位更加清晰,个人银行业务主攻高端客户,企业客户主要是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有大量进出口业务的中资企业以及合资企业的中方母公司,优质民营企业也将成为其潜在目标客户。与此同时,外资银行还会依托其集团综合经营的优势,提高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外资银行加紧寻找在中国成功的业务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 , 中国入世并没有使外资银行摆脱在华成长的一切束缚 , 但他们却在努力地为自己寻找机会 , 不断涉足并创造许多个性化的业务领域 , 同时期望得到良性循环的发展。
今年年初 , 美国花旗银行就宣布 , 其网上银行服务已正式获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 为中国内地的公司和个人提供全面网上银行服务。至此 , 在内地开通网上业务的外资银行已增至 5 家。外资的网上银 行不仅打破了服务客户范围的限制 , 为内地居民和企业提供服务 , 而且可以使中国的公司客户向国内 7000 多个不同地方的收款人支付人民币。
近期的 QFll 托管业务令外资银行剑拔弩张。继花旗、汇丰和渣打银行上海分行成为首批获得 QFll 托管行资格的外资银行后 , 部分在沪外资银行也紧随其后 , 纷纷提出 QFll 托管行的资格申请。中国银监会成立之后 , 上海 QFll 外资托管银行队伍再度扩容 , 德意志银行上海分行和新加坡发展银行也相继加盟。托管是外资银行的强项 , 在目前已经亮相的 QFll 中 , 形成了外资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种种迹象表明 , 外资银行在中国已滋长出许多个性化业务的触角。
●中外银行竞争的六大趋势
1.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将成为争夺焦点。中国加入 WTO 后 ,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抢摊布点 , 不是像中资银行那样依照中国的行政区划来设置机构并对其作相应的定格。 它们首先考虑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某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该地银行业务发展的潜力。可以肯定的是 , 经济发达、设施配套、管理规范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将会成为中、外资银行争夺的焦点。
2.外资银行会倚重网络银行 , 并通过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 , 不可能大面积铺设营业网点 , 而网络银行其快速、廉价、超地域等特点则可弥补他们这方面的不足。但是短时间内 , 外资银行对网络银行的冲击不会很大 , 因为网上银行的客户和交易量基于一家银行原有的客户基础。 而自 1996 年到 2002 年 9 月底 , 从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国内商业银行的例子看 , 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国内商业银行的速度加快了 , 参股目的、参股形态、参股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更加致力于中间业务全面竞争。外资银行会利用其高超的产品创新能力、 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先进的资金运营能力抢占市场 , 中资银行如果不及时进行业务创新和市场营销 , 市场占有率可能会出现较大的下降。在中间业务如结算、代理、个人理财等方面的竞争将加剧。与中资银行相比 , 外资银行缺少布满大街小巷的营业网点 , 但是他们却有众多的高级人才、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可以预见 , 随着外资银行业务范围的拓展 , 作为外资银行优势业务的国际结算和外汇贷款 , 对中资银行尤其是对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等业务就会造成巨大威胁。
4.外资银行将加快争夺优质外资公司以及优质中资公司。着客户服务对象的放宽 , 外资银行必然会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外资银行会将目标锁定在世界 500 强在华企业、跨国集团分支公司、信誉良好的三资企业、部分经营情况不错的国有和民营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外资金融机构在汽车消费贷款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 对中资银行的冲击将会比较明显。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在楼宇按揭业务方面明显强于中国银行 , 中资银行这方面业务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5.人民币业务竞争将比外汇业务竞争更激烈。随着人民币业务的逐步放开 , 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实力也会不断增强 , 其综合资金成本会有所下降 , 竞争优势就会逐渐显露出来。一旦本币外币的利率差异扩大到一定的程度 , 外资企业对中国银行的人民币贷款需求有可能出现停滞甚至萎缩。相反,外资企业对外资银行的外币贷款会出现强劲的需求 , 很可能导致中国银行在本外币市场份额的下降。
6.争抢银行专业人才的序幕即将拉开。报告中说“可以预见 , 一旦外资银行在中国布局完成 , 到了抢夺优质业务人才和优质管理人才时 , 中国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第二次人才流失高峰”。
●外资银行绕道进军银行卡
由于受到政策的限制,外资银行目前在中国尚无法涉足银行卡业务,但显然野心十足的外资银行不想放弃中国庞大的银行卡市场。面对日益火爆的银行卡特别是信用卡业务,特别是2年后即将迎来大陆市场的全面开放,无论是为了现在的发展还是放眼2006年,外资银行都在为从中国的银行卡市场分一杯羹而做着种种尝试。
尝试一,借道中资行,合发联名卡。今年初上海银行在汇丰的支持下,合力推出申卡国际信用卡;几个月后,花旗又提供技术与服务支持给予浦发银行发行的信用卡,这两张信用卡上分别打上了汇丰与花旗的LOGO。
尝试二,充当二传手,境外收单据。在香港游的热潮推动下,一些港资银行如东亚银行,看中了内地居民在港消费的商机,与银联合作在香港商铺代收单据,再汇总后向发卡行提取相应金额。通过充当"二传手"的角色,在其中赚取服务费及挖掘今后的潜在客户。
尝试三,抢滩市场,备战2006。世界第二大信用卡发卡银行美国美信银行,今年4月在上海成立其在亚洲的首家代表处。美信银行认为,中国内地信用卡市场几乎还是一块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充满了巨大的商机。但美信若想真正参与内地信用卡市场的运作,至少还得等上2到3年时间,显然他们是把目光锁定在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