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戴有山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长期从事中国历史、中西文化比较、新媒体发展趋势、社会舆情、文化产业路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研究。曾在石家庄陆军学院担任10年《管理学》、《机关公文写作》教员,编写了大量基层管理理论和机关公文写作方面的教材。2006年转业后任北京市委宣讲家网站执行副总编、2012年任职于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2014年调至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专职研究并讲授国家文化安全、国际文化认同、文化强国战略、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及当代价值、中西文化比较、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研究、社会舆情研判等。2014年9月经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专家委员评审,获得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型研究专家资格。著有个人专著《文化战争》,长篇军旅小说《魂归》,发表了大量理论研究学术著作。

企业不能仅靠商业逻辑参与“一带一路”


 

  2015年是“一带一路”战略从倡议转变为实际行动的元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真正产生实效离不开沿线国家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各自战略的相互对接。在此背景下,企业与组织的活动将最为频繁和活跃,企业应适应文化交流格局的转变趋势,在国际合作和交往中积极承担其必要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义务。

  了解文化差异,创造文化交流的氛围

  中国企业与组织首先要充分认知中国的文化精神和内涵。例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知天、知人、知己之道,集中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又如中国文化关注天人关系,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主张天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