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董事的定位
放眼全球公司治理,独董可谓连推带拽地被“嵌入”了公司董事会。独董制度既是企业自身谋求发展、追求创新、提高竞争力、规避失败的自发性行为,是诱致性变迁的结果,又是政策制定者强行介入的结果,具有强制性变迁的特征。
最初的独立董事制度是英美模式下为了弥补一元制的制度缺陷而产生的。一系列公司丑闻以及高管为自己定报酬等问题的存在引发了董事会制度的革命,为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与有效性,独立董事制度应运而生,其标志是1940年美国颁布的《投资公司法》。2001年安然事件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颁布的索克斯法案进一步强化了独董的独立性。而在英国,...
作者文章归档:谢永珍

最佳股权集中度:从培育理性大股东开始
近年来,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开展,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变动异常频繁。在对“一股独大”的否定浪潮中,通常所追求的“股权制衡”似乎并未明显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相反往往给上市公司造成负面影响。
曾经以“双董事会”而闻名的宏智科技,2002年上市之初的经营费用率仅为28%,而在2002—2007年间,由于大股东之间的超强制衡和频繁的控制权争夺,公司2003年、 2004年经营费用率奇高,分别为91.46%和 86.77%,并在2004年出现了双董事会的局面。2004年被ST后,公司2006年更名为...
乱治的脸谱变化
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对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动机与能力产生着重要影响,控股股东控制权比例越高,掏空能力就越强。A股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显着特点是“一股独大”,为了规范大股东的治理行为,监管部门颁布了诸多监管制度,并发挥一定作用。但时至今日,某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仍未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行使其权利。更有甚者,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性地位恶意行权,对上市公司实施掏空。
根据深交所披露的上市公司诚信档案,仅2012年就有66次涉及38家上市公司出现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关联交易与信息披露。其中,28家上市公司涉及信披问题;10家上市公司涉及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
董事超期服役的“罪与罚”
近些年来,董事任期届满但未按法定程序选举而继续以董事身份任职的现象愈演愈烈,多家上市公司出现董事超期服役现象,并且董事会全体董事超期服役较多。
情况较为严重的如贵州茅台,公司第一届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2002年11月就已届满,直至2010年5月才产生第二届董事会和监事会,超期任职近8年之久。北新建材存在两届董事会蓄意超期服役现象,其独立董事郑家运任期长达9年之久,超过相关制度规定3年之多。
毋容置疑的是,董事超期任职尤其是董事会的蓄意超期服役将导致股东、员工的利益受损,董事会治理效率降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受阻。
超期任职“三宗罪&rdqu...
跳出竞争力误区
我国由于制度变迁的约束,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多是合规性约束的结果,公司治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治理与管理脱节。很多上市公司由于固有的对竞争力的认知刚性,过分关注于管理、技术等短期因素,而忽略了对长期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治理与文化因素的培育。走出已有认知模式的关键是重塑竞争力的意识,明了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以及关键驱动要素,并通过对关键驱动要素的控制从根本上提升上市公司的竞争力。
治理、文化驱动竞争力
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思路,关注短期业绩的评价,很容易误导企业忽略对决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的培育,并最终使企业的短期优势消失殆尽。而我国已有的大部分上市公司竞争力评...
捉拿问题董事
剖析问题董事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系统措施强化对问题董事的治理,是确保董事有效履职,规避上市公司治理风险的关键
问题董事是指不能有效履行义务的董事,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不能有效履行职务的现象普遍存在,其行为对上市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造成了严重侵害。
触目惊心的“恶行”
问题董事的行为通常表现为: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其任职公司业务相同或相似的行业;董事自己或者通过其配偶、子女、父母或所担任董事的其他公司或其作为合伙人的合伙企业、组织,同自己任职的公司订立契约或进行交易,将公司商业机会转归自己或其他关联人并从中牟利,对具有关联事项的...
构建公司治理风险预警系统
传统风险管理中更多关注管理风险,如财务风险、营销风险等,而忽略了作为驱动因素的治理风险。管理风险是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由于管理人员的决策失误、管理制度设计不合理以及其他管理不善等原因而促成的;治理风险更多地与制度设计有关,而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无直接关系。经营状况暂时较好、短期财务绩效较好的公司不一定不存在治理风险,而治理风险一旦发生给公司造成的后果将是致命性的。
就两者的关系来看,治理风险是驱动因素,管理风险是结果表现,但有时治理风险与管理风险交叉作用,治理风险如高管人员选聘时出现了逆向选择以及高管就职后发生道德风险、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