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时代怎样变迁,作为一个刻上历史名录的企业,永久带给我们的记忆是永不磨灭的。
“永久”诞生
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永久自行车的发展轨迹是值得记忆的。
1940年秋,上海永久的前身——昌和制作所在上海东北角的唐山路上(现属杨浦区)开业。这是日本人“小岛和三郎”继沈阳和天津之后开设的第三家“昌和制作所”,也是上海第一家自行车生产厂。当时厂区占地2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6600平方米,有员工近200人,主要生产26英寸“铁锚牌”自行车,...
作者文章归档:孙玉敏
华为从CT转向ICT:转基因式的变革
这场转基因式的变革如能成功,华为将率先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世界级伟大企业。
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战略上将企业从CT(通信技术)产业转向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这将是中国信息产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融合。”
从CT转向ICT2012年初,因投标澳洲项目被拒的华为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3月29日,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Julia Gillard)公开表示,拒绝华为参与该国高速互联网项目。事实上澳大利亚政府去年年末已告知华为,...
融资租赁新机会
随着企业资金面紧张状况的加剧,融资租赁成为中小企业转投的融资渠道
银根进一步紧缩。6月20日,央行年内第6次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
加息如在弦上。兴业银行(13.39,0.00,0.00%)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8月份央行还会进行一次加息。
企业资金面紧张状况越益加剧。一份调研报告显示:80%的企业资金上吃紧,20%-30%的企业感觉到资金很紧张。
在此背景下,融资租赁成为一些中小企业转投的融资渠道,由此迎来了新的市场机会。
市场份额大增
7月15日,上汽集团...
国11条:国资房企“杀威棒”?
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俗称“国11条”。继去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终止营业税优惠、提出楼市调控四条措施(俗称“国4条”)等一系列措施后,房市再度奏响“调控强音”。“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国有大企业的房地产投资行为”,成为此次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的内容之一。
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历来是政府调控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知中除了对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价格等有关部门、税务部门提出要求以外,还“特别&rdq...
海螺“截钱道”
30多年间,海螺集团已成长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水泥帝国,塑钢型材产销量亦多年位居第一。
业内曾将海螺的成功归结于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高超的区域布局能力、娴熟的资本运作能力,而在《上海国资》看来,不失时机的任势、独特的低成本战略和先进的技术优势才是海螺的核心竞争力。
拥有同行业最高效的管理、最低的成本以及领先于行业三五年的技术,海螺的“截钱道”,如同李小龙的截拳道,简单、直接,却不可模仿。正是这些,成就了独特的海螺现象。
任势
“如果说海螺在国企改革和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中做出了一定贡献,首先要感谢...
海螺迷局
这是一个有些复杂的局面。
从监管失控的质疑,到职工股所有权的官司,再到国有股权转让的悬而未决,围绕海螺集团的一系列事件,将这家拥有海螺水泥(600585.SH)和海螺型材(000619.SZ)等三家上市公司、亚洲最大的水泥生产商,带入业内皆称敏感的迷局。
然而,在证券分析师眼里,海螺集团拥有典型的“tenbagger”(几年内能涨10倍的股票),具有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而在安徽海螺集团总部,来自外界的纷扰似乎并无何影响。
海螺集团董事长郭文叁对《上海国资》表示,“海螺仍是海螺,仍埋头做自己的事。既不敏感也...
争夺吉利沃尔沃中国基地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后,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布局成为最大“悬案”。
据吉利集团此前的规划,成功收购沃尔沃后,将在国内成立年产能约30万辆的新工厂。此前,对于这一新工厂的选址曾传出多个版本:分别是北京、天津、成都、大庆、上海等。其中,以北京的呼声最高,不过,落户北京协议在签署前的最后一刻被叫停。随后,成都经开区和上海嘉定成为最热门候选地。
汽车产业的号召力和产业带动力,让地方政府趋之若鹜,也让所谓的争夺异常激烈。
多地传“绯闻”
迄今为止,与吉利沃尔沃传出“绯闻”的...
华域汽车图变
4月,上海市国资委网站悄然出现一则有关华域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600741,下称“华域汽车”)的消息:华域汽车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600418 ,下称“江淮汽车”)3月22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消息本身并不起眼,但其背后透露的华域汽车战略思路的变化值得关注。
上汽零部件业务“中性化”
华域汽车是上汽集团零部件业务重组的产物,上汽集团持有其60.1%的股份。2009年5月,上汽集团将旗下零部件业务重组为华域汽车,注入巴士股份完成整体上市。上汽集团的想法是:&...
解密绿地
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企业,也是一个颇为低调的企业。
有人对它推崇备至,称之为红色资本成功的典范;有人对它质疑重重,觉得其快速扩张的现金流及与政府的“和谐关系”可能都存在问题。
更多的人则对其心生好奇。
因其行业地位。绿地1992年凭2000万国有资本自上海起家,到2009年已进入全国21个省市38个城市,经营收入超过740亿元,在中国房地产企业中排名第二。
因其神秘。一方面,在人们的印象中,绿地时而国企时而民企,以多面孔示人。另一方面,作为至今未曾上市的一线房地产企业,绿地的财务数据并未公开,不透明令其倍显神秘。
...
上海土地财政求变
纠结了众多口水的“房产税”至今仍犹抱琵琶。隐藏在房产税何时征收、如何征收等问题之后的,则是关于土地财政的细微变化。
财政收入的土地依赖
多年来,土地一直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力军。
1998年至2008年间,中国土地有偿使用收入飞速增加,由507亿元上升至10375亿元。据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占全口径财政收入(即预算内收入与预算外收入之和)的比重,已由1998年的3%上升至2008年的11%,是财政来源中上升最快的一种。2007年,土地有偿使用收入达到12150亿元,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