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孙绍振

祖籍福建长乐,先后就读于青浦朱家角珠溪一中心,青浦城厢二中心。1952年毕业于青浦初级中学,196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北大任助教。由于“反右”时期坚持为“右派”辩护之旧帐,1961年被重新分配到福建华侨大学中文系。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文系讲学,香港岭南学院客座研究员并为翻译系讲课。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山海情》(合作),散文集《面对陌生人》,论文集《美的结构》、《孙绍振如是说》、《文学创作论》、《孙绍振默文集》(三卷)、《论变异》等。《文学创作论》获福建省10年优秀成果奖、台湾祁枫文学奖、全国写作学会一等奖,《美的结构》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挑剔厦门人


                               

挑剔厦门人

 

余三年前作《厦门人和福州人》。将可爱的厦门人狠狠鼓吹了一番,厦门读者莫不奔走相告,欢呼之声,不绝于耳。近来有施晓宇先生以百折不挠之精神,以长达三个月的时光,反复逼吾再写厦门,催稿之诚,感天...

Read more

梅德福机场奇遇记


梅德福机场奇遇记

 

    1992年六月,我结束了在美国俄勒冈大学英语系的课程,看到了系主任凯斯比尔先生转来的学生期中评估(相当美妙的评语),心情大振,开始了向往己久的环绕美国之旅。和我合作的桑德拉教授开着车子把我送到了机场。时间还早,我们就在候机大厅里面闲谈。桑德拉教授是个女权主义者,曾经跟随丈夫马可先生在香港教过大约八年书。对中国文化尤其是花木兰式的英雄相当崇拜,但是这并不妨碍她又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性。她是犹太血统,善于理财是不必说的。在美国有许多可以省钱的事,我还没有来得及想到,她已经替我想到了。这次来机场,她提出由她开车,既是友好,也是...

Read more

乡村寿宴


乡村寿宴

 

一个学生,送来了大红请柬,很慎重地写着是为了他父亲的七十大寿举行庆典。地点是在郊区一个县的村子里。细看学生的名字,很是陌生,要不要去呢?去吧,往下一坐,周围的都是陌生面孔,明明很别扭,不自然,还要装得很自如庸容的样子,可是,每一句话都要斟酌,既不要太随便,又不能太俗气。一顿饭吃下来,不把脸上管笑容的肌肉累得发僵才怪。

当然,海边村子里鱼虾是新鲜的,但是不管龙虾在盘子里怎样生动,没有人和我高谈阔论,也是白白让血管壁上增加胆固醇。再说,如今,公款吃喝虽然并不很多,但是,私人的宴请应酬,不能说少。而且,早就过了看见珍看百味就流口水的年纪。

想想还是不去为上,但是人...

Read more

爱和欺骗的关系


爱和欺骗的关系

    丈夫为太太买东西,总是吃力不讨好。不是质量有问题,就是价钱太贵。几个弄文学的朋友在一起商讨制胜良策。一个号称小诸葛的朋友说出了他的妙计:不管买什么东西,要讨老婆的欢心,最简便的法门就是把价钱降低一半。他本以为这个方法是他的专利,没想到大家都笑了,原来是英雄所见略同。一致认为,拿这样幼稚的法门来显宝,枉污了小诸葛的英名。

   小诸葛遭到的嘲笑还不仅仅如此。

   一个朋友说,这样的法门虽然通用,但是常常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他举出最近报刊上有个剧作家沙叶新弄巧成拙的故事...

Read more

我与“朦胧诗”的论争 (二)


              我与“朦胧诗”的论争 (二)

 

4,1980年的“南宁会议”之后,谢冕应《光明日报》之约写了《在新的崛起面前》,几个月后,您也写了《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这两篇文章在当时对“朦胧诗”做出了最有力的辩护,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很大的震动,根据您描述的发表经过,这篇文章是《诗刊》为了对您进行批判才得以发表的,请您详述一下这篇文章写作和发表的经过。

 

1980年4月,当时光明日报的一位资深编辑章先生,以他敏锐的眼力看出...

Read more

办公室里的自行车


    

办公室里的自行车

 

     这个沿海城市越来越美好,玻璃钢筋的大厦,立面上天光云影。这个城市的居民,想起记忆中的那座寒伦的纸糊的城市掩饰不住的自豪,这里的居民,尤其是男人,很有幽默感,善于自我调侃。有一句名言是:这里什么都好,就是一点不太好。人问什么?答曰:自行车失窃率世界第一,大概要上吉尼斯世界大全。

    甚至连市长都解嘲了:没有丢过自行车的,不算是本市正式公民。

    尴尬、烦恼,成了笑话以后,心灵得到...

Read more

《新诗发展讲话》写作前后 (二)


问题七  “文革”结束后,你们是曾想继续《概况》的修订、出版工作吗?后来为什么没有做下去?

 

1978年底我和刘登翰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恢复后的第一次活动,到大庆和鞍山去访问。其时徐迟是这个访问团的副团长。我们有不少接触。回到北京以后,可能就是徐迟提出,要我们把新诗发展概况加以修改出版。当时大家的感觉是,在这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的一些基本观念已经发生变化,稍加修改已经不符合我们的学术追求和水准。决定重砌炉灶。开始都比较乐观,还作了章节分工。谢冕那时已经是个大名人,又是个大忙人。可能考虑到我比较清闲,决定写好以后,由我统稿。我倒是很认真地开始了工作。不久以后,我和刘登...

Read more

中国师生情


中国师生情

 

我一向对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持保留态度;我比较相信李远哲先生所说的亦师亦友。我有个“学生”叫林子坚,分别近三十年在香港见面,按照香港的民俗,都是到酒楼去叙谈一番。但是他却例外,一定要把我请到他家中。我到香港好几次,在他家第一次体验到在香港朋友家里作客的隆重中的轻松。虽然他比我的年纪小不了多少,不管我多么自然地把他当作朋友,他仍然很诚恳地老师长老师短地叫我。就连我已经离开了香港,我的一个朋友到香港,他也以师礼相待。他们相约在海洋公园相见。由他当向导,朋友车子误了时间,他居然在细雨中等候了将近一个小时。他们此前从未见过面,他那么惊人的耐心,不过就是因为我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