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潘英丽

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上海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和宏观经济学,已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近百篇。代表作有 《全球视角的金融变革》、《国际金融中心:历史经验与未来中国》等。

关于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十大判断


  11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教授携新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来到第90期陆家嘴读书会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在演讲开始,她首先抛出了关于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十大判断。

  十大判断

  一、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长期趋缓。我认为L型已经打脸了,有可能保持20年8%的增长的观点更难成立了,包括“新周期”的提法也不准确,我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速是长期趋缓。

  二、结构将会呈现“冰火两重天”。有的地方很冷,有的地方火热。而中国经济转型就体现为冰与火的消长,经济内在要求冰的领域去产能,火的地方快速做大,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Read more

全球化的未来趋势与共同挑战


 我有一个PPT。我想主要讨论,顺着邵宇刚才的演讲,我是讨论未来。就想讨论全球化未来的趋势与挑战,我谈点自己的看法。第二个是中国问题,首先想跟大家说人口。全球人口的结构会出现严重的失衡。这张图是借用FT沃尔夫前几天提供的。大家可以看一下,未来的人口这个是中国,这个是印度。那么这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个是所有的发达国家。中国、印度和撒哈拉三个地区的人口会分别超过全球的发达国家。

这张图是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今年1月份发布的《全球趋势》报告中提供的。这张图我们可以看,未来15岁到64岁的人口主要是在哪里?哪些国家和地区有增长?最长的这条线是印度,印度未来20年会有2点多亿的新增...

Read more

什么是好金融?


 

  金融存在的理由

  我们可以先来探讨金融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假设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某年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一家之长的农民老伯需要做出一项重要决策,即安排好全年吃饭和粮食生产的种子后,剩下的余粮是用来养猪呢还是喂鸡。两者虽然都可满足家人对蛋白质的需要,但猪只能养大了才能宰杀吃,鸡可以经常下蛋给家人改善生活,于是老伯决定养鸡。在这里,农民老伯已经行使了今天复杂金融业的基本职能。一是将储蓄(即余粮)转化为投资(养鸡的资本投入),二是从家庭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资本的有效配置,养鸡而不是养猪。那么现代社会与传统农业社会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是社会分工。这种分工不仅超越家庭、...

Read more

人民币汇改五大原则


  金融全球化已来,大国汇率的变动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资本流动已成全球市场变动的风向标。尚未定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如何变革,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中国汇率政策实践所体现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可圈可点。但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汇率制度与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选择显得纠结而艰难。本文期望总结历史经验,并结合国际货币变局与国内经济转型的背景,梳理出人民币汇率制度变革的客观要求和未来方向。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4年之前,主要采取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其中1985年前钉住由15种货币构成的货币篮子,1985-...

Read more

人民币国际化的全球银行模式


   在上篇文章《人民币国际化的误区与目标》中,笔者谈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低目标是通过大宗商品的人民币计价帮助中国经济避免国际汇率和美元不稳定的伤害。那么人民币国际化的最高境界在于,中国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全球银行”或“地区银行”的角色。这也意味着,将中国建成全球金融强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

  某种意义上,国际货币发行国扮演着借短贷长的地区银行或全球银行角色。美国目前实际上就发挥着全球银行的功能,通过向全球投资者发行安全性良好、流动性充分、但收益率相对较低的美国国债,吸收全球低成本储蓄资金(相当于银行的存款或活期存款),并通过本...

Read more

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与误区


   人民币国际化所要追求的目标是什么?首先需要澄清一个认识上的混淆之处,即把货币国际化的目标与货币国际化的指标区别开来。货币国际化的具体指标有很多,比如主要货币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在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中的占比、在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中的比重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主要货币的国际使用程度。但是这些都只是衡量货币国际化使用程度的技术手段,并不是政府推进货币国际化所要追求的目标。只有认识这一点,才不至于陷入为国际化而国际化的实践误区。

  假定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政府主导并推动的,那么其成功与否并非看其国际化程度的高低,而是看能否通过货币国...

Read more

人民币应学会与美元共舞


   说起人民币国际化及其与美元的关系时,有人首先想到的是“货币战争”。虽然人民币崛起过程中与美元存在竞争,但是由于中美之间存在着史无前例的相互依存关系,恶性竞争不仅两败俱伤,而且还会严重损害全球利益。因此两者关系的理性定位应该是互补与协同的“舞伴关系”。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已是全球经济多极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增进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美国需要认识这一点,以接受人民币与美元“共舞”。

  过去30年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极化的明显趋势。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全球占比数据来看,美、日和欧盟所占份额已...

Read more

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与阻碍


20145月,笔者参加了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智库在杭州合作举办的“记念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70周年”国际研讨会。会议期间,美国著名国际金融学家哈佛大学教授Richard Cooper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有什么好处?”;同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同一主题的另一个国际研讨会上,英国金融管理局前主席Adair Turner也提出完全相同的问题。其实对中国的决策者和实践者来说,系统的解释也不存在。由此可见,对这一问题给予正面回答仍属必要。

 

尽管...

Read more

为什么需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虽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方向应该是清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中国政府的公信力或国家信用需要得到快速提升,并实施有效保护私有产权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对国际投资者开放的人民币国债和准国债市场 ]

  

    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经济活动时的一个与生俱来的缺陷是本国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或举债时都用美元等国际货币计价而不能用本币计价,因而国际汇率的大幅度波动使本国经济遭受巨大伤害。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先天缺陷”。这场危...

Read more

金融转型与整体金融改革


  金融抑制政策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实施的一种服务于工业化战略的金融配套政策。其基本特征是低利率政策和政府对低成本资本配置的行政管制或积极干预。政府通过实施低利率政策人为降低资本成本以鼓励资本密集型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并通过产业政策和行政管制手段将供不应求的廉价资本导入政府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和企业。中国金融抑制政策的实施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52~1985年农产品统购统销时期;1979~1993年收获货币化利益的阶段;1991~1997年银行功能的财政化时期;1997~2006年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内部沉淀的改革成本借助股票市场和存款低利率政策向中产阶层分摊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