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嘉

微博微信:朱嘉北大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书评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书评
朱嘉
 
由国内文化产业著名专家陈少峰、张立波著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一书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的基础教材,是北京大学十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文化产业产学研结合的集大成之作。
 
从政府管理模式到园区建设模式,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到文化走出去模式,从文化产品开发模式到文化品牌塑造模式,从企业核心竞争力到产业变动的趋势与商机,从文化产业通盘分析到各个细分行业的具体商业模式,《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一书都给予了深入系统的回答。
该书以研究文化如何驱动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探讨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为核心,着重分...

Read more

做好“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对策


2010年是中国文化产业未来10年黄金发展期的开篇之年,也是各地政府和城市有关机构制定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年份。基于陈少峰教授多年来参与制定各项规划和策划的经验,北大三方文化咨询网近日就“如何做好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采访了陈少峰教授,现谨就其中关键事项和重点要素整理如下,以供各界参考。
1,文化产业规划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必须充分体现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重点项目和细化方法。
2,结合我国发展文化产业重视产业园建设的特点,规划中应当对如何定位、发展文化产业园,乃至如何提升已有的...

Read more

王征入主 亚视亮剑 香港电视行业震动


2010年3月11日,北京饭店星光云集,五家中国内地重量级企业(中国人寿、招商银行、中国海外集团、粤海控股集团、北京银行)与亚洲电视(以下简称“亚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前来捧场的还有中投、中金、新闻集团等高管以及来自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全国工商联的多位政府要员。
为何仅仅涉及业务合作、广告投放、资本运作、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战略协议会惊动这么多重量级人物?原来这些人聚首一堂,皆为高调踏足香港电视传媒业的王征而来。这位拥有香港人身份的内地地产商人,除荣丰控股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的头衔之外,即将再有一个新的身份——亚视的第七代掌门人。
据了...

Read more

中国文化产业十年发展回顾——在“文媒网•2010中国文化产业经理人新年酒会”上的讲话


 

大家好,邓总今天让我第一个发言,首先感谢文媒网,感谢邓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另外我还要感谢陈少峰老师,去年能有幸与陈少峰老师合写《中国文化产业十年》一书,才能有机会在此与各位老师、朋友交流。“中国文化产业十年发展回顾”这个题目很大,说好不容易,今天我姑且权作抛砖引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指教。
目前,大家都在谈文化产业,在中国大致除了上海叫创意产业,北京叫文化创意产业外,其他地方乃至政府官方都称之为文化产业。纵观文化产业概念,有几百个之多,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我自己给文化产业下了个定义,文化产业就是“具有很大文化附加值的经...

Read more

2009娱乐行业回顾 资本市场强力介入娱乐产业


 

今年7月22日,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规划》的颁布意味着国家第一次把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意义可谓深远。《规划》中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2009年,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十个年头,作为文化产业核心内容的娱乐行业,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备份,以期引起更多有识之士关注产业发展。
 
1、华谊上市——娱乐行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
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正式在创业板上市交易,标志着民营第一家文化娱乐企业进入国内资...

Read more

《中国文化产业十年》——了解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读本!


十年风雨兼程,中国文化产业逐步从萌芽走向成熟,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中国文化产业十年》一书[1]的作者[2]盘点了从1999年到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政府、企业、学界三个不同的角度记录了十年间的点点滴滴,全方位诠释和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使读者不仅能够把握中国文化产业的成长历程,更能对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有深刻认识。
鉴于文化产业的独特性,使得多数人对它都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本书在前言中首先对文化产业的某些学理基础做了一些深入的考察,特别是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概...

Read more

冯小刚的商业探索


冯小刚的商业探索

  在中国商业电影领域,冯小刚是一个比较靠前的探索者。尽管他还不能商业经典两不误,但就是这种领先一步,某种意义上促成了他的成功

  ■本刊记者/张玲玲

  2007年,冯小刚的又一部贺岁电影《集结号》上映前,许多人对公交车站广告牌上铺天盖地的海报中,那个大大的军号印象深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朱嘉注意到的,是军号旁边很显眼的位置上“华谊兄弟敬献”的字样。虽然制作公司的名牌写在海报上,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与其他电影海报的公司、出品人等信息都缩在边边角角相比,华谊兄弟此举被朱嘉解读为“不放过任何一次宣传自己公司整体品牌...

Read more

张纪中开始致力于“西游文化产业”


    近日,张纪中已经筹齐1亿元准备开拍《西游记》,首先声明:我是支持的。如果大家觉得现在生活很好,为什么还要去追求更好?其他不多说,记得前年,张纪中托孔庆东在北大找点学生,希望能通过收集北大学生的创意来丰富《西游记》的拍摄,这事本来很好,本可以作为一个模式推广,可惜没有宣传,最后也不了了之,实在可惜。

    单说创意,前年被他忽悠走了一些,现在我又有一创意,再无私奉献给您吧。电影《变形金刚》擎天柱的变形过程大家看了很是激动、震撼,《西游记》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把孙悟空、妖怪变的过程展现出来。

  &...

Read more

《无极》的失败原因分析


    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与“21世纪盛凯影视公司”合作完成的电影《无极》,于2005年12月在亚洲多个地区发行上映,这部号称中国有史以来投资最多的一部国产电影,其宣传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最终影院票房收入达1.8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2005年的票房冠军。但是,其影片带来的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力也是空前的,特别是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短片在网上的迅速传播,一石激起千层浪,电影《无极》成为众矢之的,注定了它失败的命运。

    1、故事苍白,主题不突出

    电影《...

Read more

《非诚勿扰》成功的商业因素分析


    电影《非诚勿扰》成功的商业因素分析也可以叫做冯小刚系列电影的商业模式分析。冯小刚系列电影依托华谊兄弟走过了十年的贺岁片道路,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电影运作商业模式。现分析如下:

    1、华谊兄弟、冯小刚的品牌优势

    华谊兄弟历来擅长打造品牌,从美国归来的王中军是以广告发家的,在公司品牌性打造上有其独到见解。不论是电影的营销还是业内的活动,华谊兄弟公司注重整体品牌价值,而非单独项目的短期盈利。

我们称之为“冯小刚电影”,而通常不称“葛优电影&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