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邓总今天让我第一个发言,首先感谢文媒网,感谢邓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另外我还要感谢陈少峰老师,去年能有幸与陈少峰老师合写《中国文化产业十年》一书,才能有机会在此与各位老师、朋友交流。“中国文化产业十年发展回顾”这个题目很大,说好不容易,今天我姑且权作抛砖引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指教。
目前,大家都在谈文化产业,在中国大致除了上海叫创意产业,北京叫文化创意产业外,其他地方乃至政府官方都称之为文化产业。纵观文化产业概念,有几百个之多,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我自己给文化产业下了个定义,文化产业就是“具有很大文化附加值的经营”,这里需要强调几点,一,很大文化附加值是说这个文化附加值要具有决定性的,也就是要注重创意、内容为王。二,这句话的宾语是经营,也就说文化产业实际上是一种经营行为,当然这个经营也包括服务在内。三,这个经营行为最好是具有规模,即具有可复制,产业链等特征。
从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算起,文化产业在中国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我们知道文化产业包括很多范围,现在重点回顾一下行业发展,以期我们从中发现点什么。
在电影领域,10年前,中国电影票房在10亿人民币左右徘徊,从冯小刚甲方乙方开始,中国有了贺岁档的概念,到今年4个月、50余部影片的大贺岁档产生,十年来,中国电影飞速发展,电影票房以每年25%以上速度增长,如今制片领域国产影片每年达400多部。港人北上,合拍片热潮不断,给内地市场注入了新鲜活力。发行放映领域,院线制的改革,37条电影院线大大盘活了中国电影市场,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再次证明了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更何况,3D革命的到来,电影不仅在改变行业本身,也在改变世界。
在电视领域,十年前《还珠格格》开创了清宫时尚剧的潮流,随后内容单一为各界多诟病,而现今魔幻剧、谍战剧、穿越剧、翻拍名著剧的盛行。年产1万多集的电视剧,使得电视荧屏百花齐放,观众手里的遥控器忙的不亦乐乎。
音乐领域,10年前,磁带盛行,我们还在为给孩子要不要买一个超薄随身听而烦恼,随后CD 、MD的出现对磁带业造成了重大影响,可如今呢,我们还用MP3吗,一个手机足矣,内容载体的不断升级换代,为我们音乐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09年李宇春同名专辑《李宇春》,太合麦田的主要利润来源已经是中国移动数字音乐了。时代不断变化,看来今天我们必须要信春哥了。
动漫领域,动漫一直都是我们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国产动漫的问题已经关系到影响到下一代的价值观的层面。从宝莲灯开始,开创了中国动画大片的商业模式,在大片做不过国际市场,我们就拿特色说事,如今的《喜洋洋与灰太郎》狠狠地抓住了小资情调,到衍生产品随处可见,我们的动漫创作者思路的改变可见一斑。
游戏领域,从8位机、16位机、32位机,到电脑游戏,技术的进步同样在十年内对游戏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十年前我们还乐于魂斗罗、超级玛丽,PS的出现更加丰富了我们的电视画面,如今,我们的游戏战场已经无处不在,除了电脑之外,我们还有手机、PSP等等。从游戏内容上说,单调色素的画面、简单的背景音乐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回忆,更加注重互动与体验性的网游做的比电影画面还华丽,各种盈利模式内置其中,这也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09年游戏行业产值700多亿元,此言不虚。
演出领域,十年来演出市场不断繁荣,以国家话剧院为首的众多的演艺机构,创造的各种剧目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其中值得说的是,演出与电影行业好像走的越来越近了,演出剧目中明星的号召力不亚于电影行业,演出院线制的体制改革呼之欲出,开心麻花系列让我们了解原来在演出行业也有贺岁档。
旅游领域,十年前我们出门旅游更多的是看新鲜,资讯的丰富,让我们现在已经见怪不怪,现在的旅游诉求已经从原来的吃、住、行、游、购、娱到如今的吃、住、行、游、购、娱、学、健,学和健在旅游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更多的驴友开始了一种体验式的旅游,也是十年来发展变化的重要特点。
新媒体领域,10年前,我们用手机不知道短信,5年前我们用手机不知道手机软件,十年前,互联网对于生活可有可无,如今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极大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甚至不可想象,一天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生活。
在出版、印刷领域,同样遭到了来自新媒体的挑战,传统阅读方式的减少,给纸媒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尽管传统媒体主管人士说传统纸媒在深度报道上仍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他们说话时显然是不自信的。
体育领域,似乎这个领域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不管是叫举国体育业也好,还是叫政治体育也好,都不是产业发展所希望看到的。从产业角度我们可以看几个例子便可窥一斑而见全貌,cctv5有一个专门的运营公司,以前叫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现在叫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有没有“娱乐”两个字,这是天壤之别。ESPN的成立也或多或少推动了体育产业化的改革脚步。天盛英超的独家转播权的胜出,在体育传媒热闹的背后,是我们体育的核心——赛事内容的悲哀。美国NBA、欧洲5大联赛,这些已经超越了民族、地域的界限。十年间,西甲皇家马德里巨星政策的商业成功,再一次说明,体育不仅要有好的联赛,明星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C罗的一年的年薪可以养活整个中超一年。如果不是因为时差,恐怕我们的体育会如动漫问题一样棘手,黄金时间段限播也是有可能的。
纵观文化产业,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从政府层面来说“法律政策”和“体制改革”是政府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抓手,从2000年,国家第一次正式提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开始,2001年中国加入WTO,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到2002年十六大对文化产业进行全面部署,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了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随后的几年国务院和文化部等主管部门出台了众多文化产业政策及法规,文化体制改革也在全国范围试点城市、企业逐步展开。2007年十七大更是提出了“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时至09年正式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一系列过程可以看作政府作为史。当然,调整文化产业发展的更高效力层次的法律规范是亟待需要出台而且是应当出台的。
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人力资源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起到决定作用,但中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任务一直没有完成。文化部在2002年之前就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建立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开始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直到2003年底,才被教育部正式确认文化产业学科地位。2007年,文化部又命名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6家高等院校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为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标志着文化产业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不管是“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研究与学科建设联席会”,还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举办的“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论坛,都在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而努力。
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园区是发展文化产业实践领域最重要的阵地和平台,十年来,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国内早期自发形成的文化产业园,数量较为有限,性质相对单一,主要以书画艺术为主。2004年,深圳、上海带头建立文化产业园区,随即北京、南京、杭州、苏州、青岛等城市纷纷打造文化产业园区,此后“文化产业园区热”迅速形成,在文化产业园区推动下,如今一些地区如云南、四川、山西、河南、上海、深圳、北京、长沙、杭州、三亚、大连等区域或者城市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各种适合区域特点的模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今天,文化产业已经或者正成在成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支柱产业。如北京已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1个,覆盖北京市13个区县,9大重点行业。上海市已先后建成75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从大的方面来说,我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总结了四种发展模式,第一种是综合型,如北京,第二种是文化资源拉动型,例如河南,第三种是创意经济型,例如上海,第四种是文化科技型,例如深圳。由于时间有限,不再赘述。关于文化产业园的问题,一会王主任会给我们做深入交流。
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十年来,文化部命名的三批137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文化产业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了动力。无论是分众传媒的持续并购模式还是万达院线的商业地产模式,无论是上海文广的跨媒体经营模式还是深圳华强的结合新技术模式,无论是实景演出的独特资源模式还是本山传媒集团的人力资源拉动模式,无论是华谊兄弟的资本运作模式还是目前盛大动作频繁的产业链布局模式。文化产业企业在十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华谊的国内影视第一股,奥飞动漫的国内动漫第一股也向资本市场宣称了,文化产业需要联姻资本,虽然王冉、熊晓鸽、沈南鹏动作频出,各大银行橄榄频抛,但这显然还是不够的。因为文化产业“就差钱”。
十年风雨兼程,中国文化产业逐步从萌芽走向成熟,09年7月,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规划》的颁布意味着国家第一次把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意义可谓深远。《规划》中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较之目前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产业格局、发展趋势,可以预见未来十年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也是各位老师、朋友聚会与此的初衷。我的发言完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