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成功的商业因素分析


    电影《非诚勿扰》成功的商业因素分析也可以叫做冯小刚系列电影的商业模式分析。冯小刚系列电影依托华谊兄弟走过了十年的贺岁片道路,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电影运作商业模式。现分析如下:

    1、华谊兄弟、冯小刚的品牌优势

    华谊兄弟历来擅长打造品牌,从美国归来的王中军是以广告发家的,在公司品牌性打造上有其独到见解。不论是电影的营销还是业内的活动,华谊兄弟公司注重整体品牌价值,而非单独项目的短期盈利。

我们称之为“冯小刚电影”,而通常不称“葛优电影”或者其它,这是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以冯小刚为标识的核心品牌,它给予观众以强烈的心理暗示及心理期待,对于观众来说,冯小刚电影已形成一种品牌保证。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冯小刚电影又无疑是强势品牌,它是一种存在于消费者心中的文化消费契约,是一种无形的品质保证。

    2、注重以市场为导向

    冯小刚自己曾经这样说:“我首先考虑是否有市场,没有市场说明老百姓不喜欢看,我就不会拍。……我拍的片子就喜欢一头扎到老百姓里头。这不是一味向观众倾斜,而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考虑的因素,否则你拍电影就可能血本无归。”这种以市场、以观众为导向的电影也许被许多拍文艺片出身的导演嗤之以鼻,但其是商业成功的根本保障。

    3、植入式软广告

    冯小刚系列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内嵌软广告的商业模式先河。《非诚勿扰》里到处都是广告,洋酒、汽车、邮轮、信用卡、手机、网站、笔记本电脑、杭州景区、房地产……吃喝用玩,一应俱全。例如,电影外景地西溪湿地,葛优之所以非常奇怪地跑去看一套别墅,就是因为开发商送了这套400平方米的别墅给冯小刚免费使用——只要冯小刚活着,一辈子都可以使用,当然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一年必须住满100天。有报道说,《非诚勿扰》投资6000万,在没开机之前,已经收回了进一半的成本。

    4、贺岁档期的重要性

    贺岁档期是中国电影市场目前最为成熟和活跃的市场,也是冯小刚开创和培育起来的电影档期。《非诚勿扰》选择这一档期,符合消费群体对影片内容和形式的需要,暗合了普通观众逢年过节期间寻求欢乐和放松休闲的心理,也是冯小刚及华谊兄弟善于营销的档期。同时,今年贺岁档期影片虽多,但没有能与《非诚勿扰》形成实际竞争的电影,《梅兰芳》毕竟影片类型和受众群体有限制,《赤壁下》选择在一月八号上映也为《非诚勿扰》的大卖提供了便利。

    5、电影的娱乐性、时尚型

    电影的第一属性应该是娱乐,普通观众希望看好看、有意思的电影,而不是不好看、有意义的电影,他们看电影主要是为了娱乐、消遣,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教育,这也是符合文化产业的内在本质。这一点上《非诚勿扰》做的是非常成功,有葛优、范伟这样的喜剧表演天才,再加上一些夸张搞笑的台词,自然是博得了观众的好评。

    电影《非诚勿扰》具有鲜明的时尚性,不单单表现在看了一场电影,我们在演员的只言片语中既看到了各种大的社会热点比如经济危机、地震、股灾、两岸关系等又看到离老百姓比较近、比较新的情感类的问题同性恋、婚外恋、谈性趣,吃花酒等等,虽然夸张搞笑,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让我们在笑声中体验了一把时尚。

    6、女主角的话题性

    冯小刚电影素有“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这一说法。近十年来由冯小刚指导的影片,除《集结号》外,都由葛优担任主演,但女主角却在不停更换,从《甲方乙方》中的刘蓓,到《不见不散》里的徐帆,《没完没了》里的吴倩莲,《大腕》里的关之琳,《天下无贼》中的刘若英,《手机》中的徐帆和范冰冰,《夜宴》中的章子怡……这种巧妙的明星组合方式也为影片制造了一个吸引受众的热点。“葛优的新搭档”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总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让人充满新鲜感和期待心,受众会猜测下一个与葛优合作的女明星会是谁。这种没有固定的女主角带来的组合变换的可能,无疑是冯小刚成功的尝试。

    7、电影产业链的开发

    虽然《非诚勿扰》电影票房已经突破了3亿,但投资方只能收回电影票房的40%;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开发也仅仅是探索阶段,但华谊兄弟已经在尝试的努力做了,他们把《非诚勿扰》的小说改编权卖给出版商,以图书、互联网、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四种形式同步传播,再加上图书里的广告以及电影里外的广告,以及《非诚勿扰》手机链等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等等,这些都为电影《非诚勿扰》的商业化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