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孙甘露

孙甘露,一九五九年七月十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山东荣城,父亲是军人,母亲是教师。1977年进入当地邮政局工作,1986年发表成名作《访问梦境》,随后的《我是少年酒坛子》和《信使之函》则使他成为一个典型的“先锋派”。有人认为,孙甘露使写作变成一次“反小说”的修辞游戏,因而令文学爱好者望而却步。1988年孙甘露发表中篇小说《请女人猜谜》,该作品也被视为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呼吸》(花城出版社,1997年2月初版),中短篇小说集《访问梦境》(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随笔集《在天花板上跳舞》(文汇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等。作品有英、法、日等多种译文,被收入海内外多种文学选集。

在句子的中央


在句子的中央

孙甘露

罗马尼亚人埃米尔·米歇尔·齐奥朗,这个出生于东正教神父家庭的乡村孩子,二十六岁前往巴黎留学,至一九九五年去世,在巴黎住了近六十年。他用法语写作,先住旅馆,后住阁楼,深居简出,很少社交,从不接受采访。其笔记中写道:“向往人们的掌声——这多么可怜”,“我是一个偶然的作者”,“惟有隐藏的感情才是深沉的”,“对一个作家而言,承受匿名和承受出名一样难”。是的,在巴黎这样的地方尤其难。

所以才会有他“没有任何东西比巴黎的荣耀更像虚无了”的论断。对此,我的理解是,不是因为它更像虚无,而是因为它过于荣耀。我认同齐奥朗这微微有些厌世的精妙笔记的译者高兴先生所说的,实际上,“不朽又...

Read more

绿地毯


绿地毯

孙甘露

      在被笼统地称为“红毯” 的绿地毯旁,停泊着本年度东京电影节的赞助商丰田公司的白色新能源轿车。商业、环保、醒目、节制。如同一般日本电影的风格:唯美含蓄;而“红毯”上一众日本影星的打扮,则有点另一路日本电影的风格:肆无忌惮。

由影展招贴画上的赞助商,想起上周在法兰克福的中餐馆里吃着乱投盐的青菜时,重读到的这么一段老话:“当商品无法越过边境的时候,士兵就要越过边境了。”遥望历史,那些公平的交易几乎可以假和平鸽来装饰。扯开一点,如我曾经引述过的,已经辞世的索尔·贝娄写过,在当今这个时代,要是有人拉你一起做生意,那几...

Read more

《火柴盒》


火柴盒

孙甘露

      译文社赠阅新出的翁贝托·埃科专栏文章合集《密涅瓦火柴盒》,便想起以前读过的台湾繁体字版的《带着鲑鱼去旅行》,大陆简体字版的那本,小宝老师有酷评,未及观赏。扯到繁体字是要说另一本叫人乐翻了的专栏集,阿尔莫多瓦的《一个AV女星的日记》,这个西班牙大块头导演,头发乱糟糟,假冒一个自诩高雅的AV肉弹,在报纸上写专栏,坦率而恶俗地评论她周遭的生活,自我欣赏,不停地唱高调,其逗乐的本领和伍迪·艾伦的《副作用》有一拼。这些才智超群的家伙写专栏都有一好,就是装傻。搞不懂,是不是读报的人跟看电视剧的人差不多,都希望看到比自己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