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孙甘露

孙甘露,一九五九年七月十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山东荣城,父亲是军人,母亲是教师。1977年进入当地邮政局工作,1986年发表成名作《访问梦境》,随后的《我是少年酒坛子》和《信使之函》则使他成为一个典型的“先锋派”。有人认为,孙甘露使写作变成一次“反小说”的修辞游戏,因而令文学爱好者望而却步。1988年孙甘露发表中篇小说《请女人猜谜》,该作品也被视为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呼吸》(花城出版社,1997年2月初版),中短篇小说集《访问梦境》(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随笔集《在天花板上跳舞》(文汇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等。作品有英、法、日等多种译文,被收入海内外多种文学选集。

《如此之近 如此之远》


如此之近 如此之远

孙甘露

 

南方的营地

商旅饮马河岸两旁

新月抬头

一侧的树影淡去

 

初冬拾柴 后院洒扫

夜来念韵文

驿站建山中

前朝的戏台 庭前的照壁

 

绝句之温暖 骈文之思虑

集市的遗址 下午的清寂

风送周遭的景物 私往天竺

 

行礼的禁卫

整齐的冬青

馒头在厨房的笼屉里

麦子的香味在树下

 

动物的毛皮 爱情之色情

那个次一等的你

编织宠臣的亵衣

 

水中之形容

细小的疤痕

晨光之熹微

放弃或者承诺的眼神

 

牧后的草场 沙中的弩机

阴天之小雪 

被淘汰的火器

 

晃动的灯笼 寒夜之步...

Read more

获救之舌


获救之舌

孙甘露



    史上代表法国签订《巴黎和约》的塔列朗曾经说:“只有生活在1789年以前的人们才懂得生活的甜蜜”。音乐史家保罗·亨利·朗认为塔列朗的意思是“法国大革命最初解放出来一些力量,这种力量终于把个人生活给吞没了,使它服从于国家,服从于大众”,时代及其感性就此转变。

有论者指出,1930年,雅斯贝尔斯在引述了塔列朗的话后补充道:“而一个多世纪后的我们,则又把19世纪初期看作平静美好的时光的继续”。当事者对过往生活的感怀,后代人对过往时代的玄想,以及囿于一地的生活而对异地他乡半猜测半憧憬的人们,无不将往昔的岁月、彼地的生活视作此时...

Read more

《最不能错过的上海小店》



《上海指南》序

孙甘露

   在莎士比亚的名剧《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中,往返奔波于罗马和埃及的名将安东尼,似乎为今日愁肠百结的时尚一族作过预言:当他思乡时,他说:“我是罗马人,我要回罗马去”。当他思慕克里奥佩特拉的美色时,他说:“我要回埃及去,我的乐趣在东方”。这几乎可以看作是萦绕在年轻消费者心中的购物冲动的写照。

   他们的眼界是全球性的、是时髦的、尖端的,他们的趣味又是本地的、杂糅的、当下的;他们不满足于少数人代他们飞赴伦敦、巴黎、纽约、米兰,而是在安排自己前往布拉格挑选水晶或者赶赴彼得堡看看本年度的世界皮草展——那有持枪的警卫替你拉门...

Read more

《在云端》




在云端

孙甘露

      这里要说的不是乔治·克鲁尼那部表演喜感,寓意苦涩,探询人生转折时刻之微言大义的《在云端》,而是通过史上开创性的摄影技术,震撼性的视觉体验,和《泰坦尼克》一样匪夷所思的故事,描绘人类在云端飞翔的原始梦想的《阿凡达》,败给了严酷的,令人窒息的,埋在地下的炸弹。

      这出一年一度的音乐剧式的奥斯卡竞赛,卡梅隆败给了女人、前妻、尘世最低处扬起的粉尘和灰烬;败给了令人百感交集的黑人故事;败给了历尽沧桑的歌手;败给了愈挫愈勇的傻大姐;败给了他曾经的辉煌胜利,...

Read more

《重读》


重读

孙甘露

      “我那时候的处境真是离奇而又悲凉,”这个我,八十年代初的读者也许还记得,那是菲利普·索莱尔斯的小说《挑战》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这个作者和这篇小说之所以没有在中文读者里引起马尔克斯或者昆德拉那样的反响,多少可以看作是当代中国纠缠于有没有正经的城市文学的脚注。

我试图从乱糟糟的书架上找出那期杂志,脑子里却冒出那个时期出版的另一本小说,里维拉的《漩涡》,他在首页第一行写道:“远在我热情的爱上任何一个女人之前已经浪掷了我的心。”这位拉美小说家的作品同样也没有找到。这些作家的作品没有被再版重印,新作没有被一再引进,对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