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周业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体改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北京奥尔多投资咨询中心理事。研究领域:行为和制度经济学、公司金融

成都商报:省会城市公共治理指数 成都名列第四位



省会城市公共治理指数 成都名列第四位
 

--------------------------------------------------------------------------------
 
http://www.newssc.org 】  【 2009-05-01 04:09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成都商报记者 殷玉生)北京天则研究所主持的中国省会城市公共治理指数昨日发布,杭州、上海、长沙、成都等城市的公共治理状况在全国名列前茅。成都在治理方式上表现突出,“多元”项目得分全国第一。

 ...

Read more

如何解开社会困局


 原文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5月9日读书版。

一幢楼房的楼道里起先没有灯,其中一户人家,权且称之为张三家,觉得很不方便,于是主动装了一盏。于是,三户人家都觉得生活在光明之中,走楼道非常惬意和安全,按经济学的说法,灯光给三户人家都带来了正的效用。 但是,当灯泡坏了的时候,谁负责更换灯泡?如果是线路坏了,谁负责维修?

邻居李四和王五可能会想,反正是张三先主动装的,就等着张三继续更新和维护吧。问题在于,更换灯泡和维护线路是要付费的,而目前这个费用仅仅是张三一家承担,可灯光是三户人家共同享用的,张三肯定觉得不公平啊。一开始可能张三还有积极性做这好事,可时间一长,每每看着李四...

Read more

调整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才是应对经济不景气的根本


原文修改版以题为“优化支出才是应对经济不景气的关键”发表在《中国经营报》2009年5月18日头版
 

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通常都会寻求某种总需求管理政策,比如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此来恢复经济的活力。于是,各国的赤字财政应运而生,我国在今年也相应地安排了9500亿元的预算赤字。这个巨额数字显然是很鼓舞人心的,这意味着通过政府的公共支出,可以短时期内为经济注入总需求,从而既可以直接拉动总供给,又可以通过乘数效应来带动更多的其他类型的需求增加,这又进一步导致总供给增加。因而,一般认为,赤字财政政策是解决经济不景气的一剂良药。

然而,如果没有其他的配...

Read more

经济学的心理学传统(三)



  原文题为“决策错误更多与情绪和心理有关”发表在《上海证券报》,2009年8月28日,B6版

         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的确给经济学家以巨大的支持,由于人的心理可以简化为刺激——反应机制,因而各种阻碍最优化选择的因素都可以剔除,在经济学家的眼中,复杂的经济决策就如同在做各种各样的算术,万花筒般的各种可能结果中,经济学模型总是能告诉你,哪个才是最好的。而我们所处的讯息万变的社会可以被经济学家拿捏成一台机器,决策者们开心的驾驭它,...

Read more

公司治理是一种政治


  文章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9月15日

  一谈起公司治理,我们总会如祥林嫂般唠叨着几个老掉牙的问题,诸如高管怎么拿那么多钱,独立董事怎么不独立,小股东怎么总是被剥削,等等。却很少有人去思考,作为一种制度的公司治理背后究竟有什么?经济学家在剖析公司治理的时候,总是采取固有的老套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单独分析某个元素的性质及其后果。比如,在看待董事会的作用时,就单独把董事会的规模和结构拿出来说说,而不去深究这种规模和结构是从哪种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实际上,很多时候土壤比长出来的植物可能更重要。

  明显的例子如关于德国日本和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但凡这方面的文章都免不...

Read more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对治理理论的认可


    

两名美国经济学家分享2009诺贝尔经济学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19:26  中国日报网站

两名美国经济学家分享2009诺贝尔经济学奖
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两名美国经济学家分享2009诺贝尔经济学奖
美国经济学家奥利弗·E·威廉姆森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据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消息,10月12日中部欧洲时间下午13时00分左右(北京时间19时00分左右),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

Read more

不被主流经济学家认识的非主流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今天没事东逛西逛,发现经济学界对埃莉诺·奥斯特罗姆非常陌生,因而对其获奖也颇不以为然。国内外均如此。国内即使有一些关注的,也看得出多半没有系统读过她的著作,因而对其理论也就一知半解。实际上就我本人的了解程度来说,应该称之为对主流经济学影响很小,但对经济学与政治学、对公共经济学、对政治学和公共管理本身的研究来说,居功至伟,称得上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奠基者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埃莉诺的研究对于现实世界的影响远远超过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当那些主流经济学家在象牙塔里捣鼓一些毫无意义的所谓模型的时候,埃莉诺正在着手通过理论来解决很多具体...

Read more

经济学的心理学传统(四)


这篇以题为““看不见的手”还须依赖一个前提”发表在《上海证券报》,200993日,B6

上回书说到,经济学的祖师爷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富论》中,已然关注参与经济活动的当事人(比如雇主和雇员等)所具有的心理层面的多样性,在斯密心目中,这些当事人并不是冷冰冰的理性经济人,而是多愁善感、情绪波动的真实的人!可惜斯密的这种真实的人性描述被后来的经济学家们逐步忽略了。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把多姿多彩的人性简化为单一的理性经济人,对引入微积分等数学工具非常便利。或者说,经济学家们梦想着经济学也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严密的数理逻辑来演绎...

Read more

经济学的心理学传统(五)


      

该文以题“人情味是怎样从经济学中逐步消散的”发表在《上海证券报》,2009年10月12日,4版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当然不是简单地给出人的心理描述,从文字中推测其真实意图的话,恐怕是他明白,活生生的人拥有复杂的心理特征,而这些心理因素会通过行为来作用于经济系统,从而影响到经济系统的演变。要理解这点非常简单。当某一天美国的股市是绿颜色的,人们就会猜测,这会不会影响到A股市场的人气呢?出于这种担心,第二天A股市场的投资者为了保住胜利果实,于是先获利了...

Read more

经济学的心理学传统(六)


     

 

原文以题“先计算一下你的喜好程度”载于《上海证券报》,2009年10月29日,封7版

 

在经济学的长河中,如何处理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我们走入商场,东瞅瞅,西看看,面对玲琅满目的物品,究竟挑选哪一个?这是一件伤脑筋的事。细想起来,不外乎两大困扰:首先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呢?我们总是会选自己喜欢的物品,而不会去特意购买自己讨厌的物品,除非受到某种强迫;其次就是贵还是便宜?一般情况下,我们总希望要买的东西越便宜越好,不然怎么总是有随处可见的讨价还价场景呢?一个东西便宜与否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