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申明浩

1978年生,经济学博士、教授、珠江学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商研究中心主任,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研究员,“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洛杉矶-亚太学术交流论坛联合主席,曾赴南加州大学、昆士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学研修。兼任广东省粤商研究会理事长,review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tudies(俄),《国际经贸探索》等期刊编委,《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期刊审稿专家,“投资广州专家库”投融资顾问,曾任多家地产、投资、互联网企业的首席战略官和管理顾问。
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与产业竞争力、企业战略与公司治理、商务模式创新与创业战略、商帮比较与企业史。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国际贸易问题》、《经济学动态》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与《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专著5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模式和路径研究”等国家级重大、重点课题3项,“粤港澳合作建设自由贸易区战略”、“转轨时期企业家精神与治理结构对企业的影响”等省部级课题6项,以及“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广东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国际经贸规则变化及其影响”等省市区政府及企业委托横向课题20余项,多项成果被国家、省、市领导批示,博士论文“上市公司控制性家族的隧道行为研究”获广东省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优秀论文奖,曾多次获广东省政府哲学社科优秀成果论文奖和著作奖。

CEPA框架下粤港企业投资行为的调整


 企业投资行为的调整

近二十年来,广东经济能够得到快速发展,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到了庞大的外来投资,尤其是香港资金的投入。港资在广东的投入,形成了 “前店后厂” 独特的产业合作模式,CEPA实施后,这种合作模式会有进一步的发展,企业投资行为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两地投资关系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1、零关税安排将造成制造业部分工序回流香港。

零关税安排下,企业设厂的区位选择纳入了新的因素,最优选择应是既能利用香港在品牌形象、产品设计、质量管理、国际信息以及融资、法律等方面的优势,又能利用广东在土地、劳动力和市场方...

Read more

CEPA框架下粤港服务业的整合


香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服务经济体系(服务业比重在85%以上),广东的服务业经济在全省GDP不到45%,广东的经济结构远远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落后于北京和上海。可以说,CEPA是促进广东省经济结构升级千载难逢的机会,将给广东带来的投资机会比加入WTO还要更多。

香港是全球重要的服务出口地,2001年服务业出口总值达3357.6亿港元,占GDP26.6%。主要的出口服务包括运输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服务、旅游服务、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分别占2000年香港服务出口总值的36%30%18%9%7%

香港、珠三角主要服务业情况比较

...

Read more

CEPA框架下粤港两地制造业的整合


1、香港制造业空心化。

由于大量港资北移,造成了香港制造业的空心化,使当前的垂直一体化动力减弱。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香港70%的大型工厂已将部分或全部生产线北迁。1991年香港工厂有4.9万家,1995年减少到3.1万家,截至20033月,香港制造业从业人数为19.7万人,制造业机构数为19362个。目前,香港70%的电子元件,80%的纺织加工工序,80%的皮革制造工序都已迁往珠江三角洲地区。

从产值比重看,1984年香港制造业占全部生产总值的24.3%,1989年为19.3%,1994年为9.2%,2000年减少到5.9%,说明香港本地制造业已出现明显的空心化,传统产业北...

Read more

CEPA框架下珠三角与香港资源要素的整合


 

1、粤港两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存在障碍

香港是一个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地区,但广东一方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则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制度的障碍是两地资源流动最重大障碍。除此外,还有诸如两地资源互补性弱化、人才存量薄弱等众多因素限制。

所以,一直以来,粤港两地资源的流动状况都是不对称的。因为内地资源输出受到控制,而作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的香港,却保持着各种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充分流动。总体说来,广东是最开放的地区,敞开胸怀广泛吸纳来自各地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在生产要素的流动中广东主要充当输入的角色,香港则主要发挥输出的作用。粤港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较为全面,但因为香港地域相...

Read more

前店后厂模式的形成和演变


“前店后厂”模式的形成

20世纪6070年代,香港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大力发展服装、玩具、塑胶、电子等工业,并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之列。70年代末香港的制造业面临着地价攀升、工资刚性上涨、成本增高、竞争力下降的巨大压力。其时恰逢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香港的制造业得以向广东北移,将珠江三角洲作为生产基地,既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腾飞,也推动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在长期的合作中,粤港两地已经形成了互补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经济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厂&rdqu...

Read more

高科技创业软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各国政府都试图用一种特效方法打破区域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往往求助于风险资本。但是,只有风险资本是不够的,它只能带来低质量的模仿型创业。良性循环的经济系统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发生作用。资本只是高科技创业活动的必要前提,相对充分的条件还需要有良好的创业软环境,包括不断创新的思想源泉、自由的舆论媒体、积极的非正式集会、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创业安全网络、广阔便捷的市场通道以及强有力的协作领导。

1 培养创新思想的能力

一个发达地区一定不是在落后保守的观念中成长的,那么创新型的科技理念来自何方呢?科技专家是创新理念的物质载体,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培养和聚集这些科技人才的场所。

现代社会,高校与...

Read more

转型期区域发展循环悖论


理论上看,落后地区如果能够沿着发达地区的足迹,或许可以缩短摸索过程,跳跃某些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这种变革并不容易,大部分地区的发展实践都只是取得了有限成功。很多地区发现他们不能够顺利实现转型,原因在于,更多的时候他们处于一种无奈的“循环悖论”发展怪圈中。

1 转型区域发展的短期循环

转型期的中国在改革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收统支,不允许民营经济存在,地方经济毫无活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业活动开始增加,由于我国采取了渐进式的经济改革方案,在逐步放开各个领域的经营权时,出现了很多权力租金,这一时期的创业活动...

Read more

创新精神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


  科技创业活动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美国近年来的发展印证了科技创业精神的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硅谷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活跃的区域创业活动使个人电脑和互联网产业兴旺发达,而这些产业的发达反过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变革。全球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这里学习经验,试图仿效复制硅谷科技产业发展的成就。但是他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硅谷地区科技产业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它是在教育、科研、文化等软件方面的长期积累加上高度发达的通讯、交通、市场经济体系等硬件设施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创业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最终结果。

  那么什么...

Read more

贫穷型创业不是落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国等转型地区在过去的20年中,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新一轮高科技产业革命浪潮中,这些地区却逐渐陷入了经济萧条时期,或者困扰于低水平、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复建设的粗放式增长阶段。没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更加没有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完成产业升级或者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这一时期,为什么有些地区成为高科技创业活动的中心,而有些地区则逐渐衰退?为什么硅谷会如此成功,而同一时期发展的其他地区却没有兴旺?答案的关键在于一个地区的创业活动的兴盛不能完全依赖于单一的粗放式的硬件投资的作用[1]。硅谷经历了40年的持续发展,其区域产业高级化程度如此之高,主要原因在于有利于科技创业...

Read more

贸易自由化模式与中国的比较优势


双边自由贸易组织有着特有的现实合理性及其过渡性,我们发现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倾向于选择双边先行的自由贸易体制。要获得更大的贸易收益,中国必须积极主动融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贸易得益只取决于相对偏好和相对人口比例大小的条件下,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是符合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同时中国应加快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植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掌握先发的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