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申明浩

1978年生,经济学博士、教授、珠江学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商研究中心主任,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研究员,“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洛杉矶-亚太学术交流论坛联合主席,曾赴南加州大学、昆士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学研修。兼任广东省粤商研究会理事长,review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tudies(俄),《国际经贸探索》等期刊编委,《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期刊审稿专家,“投资广州专家库”投融资顾问,曾任多家地产、投资、互联网企业的首席战略官和管理顾问。
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与产业竞争力、企业战略与公司治理、商务模式创新与创业战略、商帮比较与企业史。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国际贸易问题》、《经济学动态》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与《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专著5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模式和路径研究”等国家级重大、重点课题3项,“粤港澳合作建设自由贸易区战略”、“转轨时期企业家精神与治理结构对企业的影响”等省部级课题6项,以及“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广东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国际经贸规则变化及其影响”等省市区政府及企业委托横向课题20余项,多项成果被国家、省、市领导批示,博士论文“上市公司控制性家族的隧道行为研究”获广东省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优秀论文奖,曾多次获广东省政府哲学社科优秀成果论文奖和著作奖。

企业理论融合之二:对资源基础理论的思考与批判


二、对资源基础理论的思考与批判

 

交易成本经济学似乎也无法扩展到厂商发展及其动力过程问题(Nootboom1993)。在交易成本理论中,比较静态分析大行其道。尽管Williamson19871988)多次强调真正的动态过程分析的重要性,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仍难以胜任这项任务。如果要详尽分析动态过程(而非着眼于预先假设的结果),我们似乎无法绕过有限理性的个体学习过程这一问题。这一问题正是演化能力理论中居于中心地位的主题。资源基础理论(RBV)是演化能力理论的主要分支,在战略管理中处于主流地位。RBV在理论上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继承了Knigh以来芝加哥大学传统的...

Read more

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的争论与融合之一:对交易成本理论的批判与质疑


现代企业理论奠基于1937Coase发表的《企业的性质》,Coase提出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并将其引入经济学,开创了交易成本分析的先河,后经过Williamson等人的完善,交易成本经济学(TCE)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的主流,形成了完整分析生产的制度结构、交易的协调方式等经济组织的理论框架。在交易成本理论形成体系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侧重于战略分析的企业资源基础理论(RBV)蓬勃发展,从管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企业核心资源产生竞争优势,渐渐发展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

企业理论的研究沿着经济学和管理学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两派学者对企业理论的前提假设,主要观点...

Read more

“大珠三角”都市圈结构与中心城市产业选择


一、“大珠三角”都市圈的结构

广州、深圳是个越级都市圈,没有深圳的广州只是中国的第三大城市,没有广州的深圳也只是中国的第四大城市,都只能是区域中心城市,没法与上海抗衡,但广州、深圳结成的都市圈即是中国最大的都市,香港+广州+深圳+东莞(1300万人口的国际制造业中心)+佛山(GDP能与武汉,南京抗衡的经济强市)组成的大都市圈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最大的都市带。

“大珠三角”城市群在CEPA的框架协议下,将从合作走向区域一体化,形成一个整体的国际化战略:构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圈之一,使“大珠三角”成为...

Read more

广州的中心城市定位与产业转型


一个城市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找到一条科学的发展路子,一个准确的城市与产业定位。广州建城已逾两千年,一直是南中国的中心城市。1850年,广州的综合实力在全球城市中排第四位。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步子并不快。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人虽历经艰辛,但全市社会总产值(当时尚无国内生产总值之说)年增长仅16.6%,比全省20.6%的年增长速度低了4个百分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州猛然发力。1993年,广州作为中国第一个加入国际大都市协会的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口号,一时人心大受鼓舞。但由于当时广州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Read more

新阶段广州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服务业为主导


广州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定位,是由广州城市产业发展阶段和经济功能定位的客观特性决定的,也是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特大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领头和带动作用的必然结果。

1 广州服务业的差距和发展空间

多年来,广州的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在全国城市位居三甲,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占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这既是广州经济的一大亮点,也成为广州经济增长领先国内其他城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差距和隐忧,一是世界著名城市如纽约、东京、巴黎、伦敦等,其服务业比重都在80%左右,广州与之相比相差20多个百分点,广州仅相当于这些城市20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的水平;二是近年来广州工业化进...

Read more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思考


(广东卫视《财经在线》6月18日18:45播出了栏目组对作者的专访。以下是此次专访中作者的观点介绍。)

616-17日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首次将能源和环境问题作为会谈的焦点,意义深远。

中美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之一,两国的产业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有优势,而美国在高科技领域有优势。长期以来,中国生产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虽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发展,但付出的环境代价巨大。在中美经济关系上,人们过多地关注美中贸易逆差问题,实际上,我们中国的顺差大,不意味着我们的产业竞争力强,也不意味着我们攫取了美国的利润。因为从贸易条件来看:美国贸易条件占优势,中国的...

Read more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动力圈层模型


通过对现实中上海、广州等地汽车产业集聚案例的初步调研考察,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隋广军等,20042005)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汽车产业集群动力因素的圈层模型(图1),即从核心层、支持层到辅助层的因素圈层布阵图。在该模型中,核心层为企业面因素,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动力因素,素作用的一般规律。在模型中,从核心层、支持层到辅助层的动力因素布阵是按照各因素对产业集聚的相对贡献大小排序。在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组合中,各动力因素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究竟如何?这是本模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们将模型具体化,提出一系列假说性命题,认为各动力因素衡量指标的赋值与汽车产业集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各动力因素及其衡量指标...

Read more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禀赋


中国的汽车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控,主要的汽车产区已经出现汽车产业集群的雏形。我国如此众多的城市,为什么只有少数地区的汽车产业得到了成功发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考察上海、长春、广州、北京、天津、重庆、武汉等几个主要的汽车产业集中的城市,不难发现,地区工业基础和产业政策导向等资源禀赋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1)工业基础条件

根据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综合体系划分,汽车产业是在工业化发展到成熟阶段,重化工业化基本完成之后应当建立的主导产业。这就意味这汽车产业的集聚地区一定要有非常完善和成熟的工业基础,上海、长春等城市历来都是我国的工业重镇,上海是我国工业...

Read more

汽车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选择


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汽车产业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予以发展的,这种集群模式有利于技术溢出,增强厂商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如美国的底特律、日本的丰田城等,都是著名的汽车产业集群地。这些地区的成功与产业集群是紧密相关的。中国汽车业作为一个“后来者”,应该积极发展产业集群,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早日由汽车大国变为汽车强国。

汽车产业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但是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和组织结构都有待改善,厂商学习能力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竞争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首先,我国汽车企业地域上比较分散,导致单个企业规模不大,影响了市场集中度...

Read more

厂商学习能力与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联援建的一汽集团到2006年广汽凯美瑞的上市,中国汽车产业是在政府的产业政策的主导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迅速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产业确立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快速发展方针,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产品和工艺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为今天的汽车市场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当人们重新审视这个“以市场换技术”的历程时发现,与日本和韩国不同[1],国内许多企业尽管让出了市场,甚至让渡了部分所有权,但并没有换来相应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技术严重地依赖于外方。

   虽然我们借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