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公关看危机
如今的管理者已经普遍意识到,由互联网和大众传媒推动的任何一个危机事件,其可能造成的无形和有形资产损失都是难以估量的。从2005年的雀巢碘超标,到2006年的宝洁SK-II退货风波,直到不久前的赛门铁克“误杀门”,媒体连篇累牍的负面报道让那些所谓的知名企业心惊肉跳,陷于焦头烂额的声誉危机之中。不管一家公司有多么强大、多么成功、多么受到尊敬,一旦遭遇此劫,几十年来苦心经营的良好美誉可能在一两个星期内就损失殆尽。
2006...
作者文章归档:徐雷
承蒙中国公关网编辑沈志勇小沈邀约,要我对由中国国际公关协会主笔的“2008年中国公关行业调查报告”做一下点评。对于如何以企业家的姿态做好公关业务、发展壮大一家公关服务机构,我实在没有资格来谈。作为这个行业里折腾多年的职业人士,笔者深感要在这个红海般的、入门门槛看来很低的行业里当好一个企业家的角色,实在是需要了不得的才干和毅力。比如原来在智扬的高鹏老兄,他能在先参与和主导了蓝标公关的成长,过去几年内又一手带大了智扬公关,如今听说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创业征程,对于这样一些具超能力的企业家,笔者佩服得五体投地,叹为观止。这份报告里列的中国20家顶尖公关公司中,有约三分之二是...
这辈子没有喝过王老吉,因为不信任它。这个面目令人怀疑的品牌,你从来就不知道在它的背后是怎样的一群商人。一个用网络推手的汪洋大海似的唾沫星子“打造”出来的品牌,在受到质疑的时候,它背后的一大群蚂蚁雄兵似的水手们蜂拥而上,在网络空间制造了大量强词夺理、胡言乱语、歪曲事实的帖子和跟帖。这样的品牌,避之唯恐不及,何谈消费它呢?
不过这就是如今的现实情况,网络推手这种稀奇古怪的职业,恐怕只存在于中国市场上。人们习惯了被粗暴的谬论洗脑控制,强势者如此加害于弱势者,商家无非是依样画葫芦,把消费者当猴一样的耍。所谓的SNS营销就是这么个玩法?未必,我这里分享一个近期读到的一个网络...
我写在《IT经理世界》的一篇小文,谈了点对媒体的感慨。大家谈技术的太多,谈品质的太少。品质好的、善于坚守品质的都成就了一番大事业,比如《财经》杂志,比如《南方周末》。。。
对全球的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创造性毁灭”这个说法是残酷的。有多少媒体人因报纸歇业而失去了工作,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技术使读者突然间获得了太多的信息、新闻和观点,都市报纸不再是人们阅读新闻的主要平台,也不再是广告商影响消费者的主流方式。我们如今不得不思考一个令人焦灼不安的问题:媒体行业如何拥抱新媒体,求生求变?如今,海内外媒体人士似乎过多地从技术的角度来思考突破,而接踵而至的问题是,技术本身无法给媒...
写在《IT经理世界》上的小文一篇,媒体的危机,其实是商业模式的危机,下一次想写点这样的话题。。。
微软不久前宣布,百科全书因卡塔(Encarta)业务将在今年全线关闭,包括依赖广告生存的网站服务和光盘销售。这个消息未免令人唏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刚用上电脑的时候,因卡塔百科光盘伴随着我度过了许多英语学习的不眠之夜,它丰富的多媒体呈现方式,曾经是那么令人惊艳,历史、科学的学习从来没有这么生动和简便。然而这么一个曾经风光无比的、比尔-盖茨寄予厚望的信息服务王国,转瞬之间就关门大吉,烟消云散了。微软的官方解释是,“如今人们寻求和消费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显著的...
今天看到的两篇报道,可以感受到品牌传播行业的动荡。作为一个传播领域的从业者,这是日常一直在感受着的。
首先是传播集团WPP老总马丁-索罗爵士在今年二季报中所描绘的悲观前景。过去数月间这家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关传播集团裁掉了7,800个岗位,裁员步伐仍然在继续进行中。WPP的净利下降了42%,收入今年上半年降了8%。索罗爵士抱怨说,虽然CEO们普遍对前景表达了乐观,但这并没有表现在广告投入的复苏上。WPP的员工总数大约是10万多,被裁掉的相信多是有相当经验的专业人士。我相信索罗爵士很沮丧,客户就是不往外掏银子,再多的经济复苏信号对广告公关业者来说似乎是看得到够不着的蟠桃。
其次的一个消息是著名...
最近有机会看了一部片子“Shattered Glass”,2003年拍摄的有关《新共和》杂志年轻记者连续发表假新闻报道的纪实片。这是在就此事件的某个深度报道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片子,基本故事框架符合事实,但提炼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人物关系和一波三折的看点。
《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杂志是美国号称总统专机内的唯一一份读物的高端时政评论媒体,以独到的分析评论、善于发掘年轻富理想的媒体人而著称。年轻记者Stephen Glass在90年代后期的数年间以广阔的视野和独家报道成为媒体界新星,但是他发表的四十来篇文章中,后来被确定有全部和部分造假嫌疑的占了一半多...
今天看到消息,财经媒体出版商道琼斯宣布《远东经济评论》(Far Estern Economic Review)将于年底关门,一个金光闪闪的媒体品牌就此遗憾地收场落市了。
笔者在大学期间,这份英文周刊是经常拜读的,而且非得要到系里阅览室才能够看到。除了是一个时政新闻、评论的读物,它更是一个很好的英文学习读物,既不像中国日报那么的chinglish,又没有时代周刊那般深奥。文风很是轻松可读,也许因为考虑到读者主要是亚洲人群的缘故吧。
98年在道琼斯工作,有机会和杂志社的编辑们在香港开过会,遇到专栏作者Frank Ching、写搞笑小品和旅行见闻的Nury Vittachi,以及印度裔的主编。...
两年前在《中国经营报》上写过一篇名为《裸露的对话》的一篇文章,介绍了点关于企业开博客的事情。那时候企业开博还是挺热闹的,如今却是沉寂下来了。写博客需要的是耐心和分享精神,没有这点精神,真的很难支持下来。包括我自己,以工作忙为理由懒了大半年了,算是前功尽弃了。
如今发愿继续写点不图太多功利的文字吧。这里先接着讲点企业开博的事情。个人开博难以坚持,企业开博更是难于上青天,原因大约有这两点,首先是你等于做了一个媒体,多少也算媒体人,成天要琢磨话题,花时间来写来维护,可以说投入大。其次就是收效慢,虽然每篇的阅读量也能达到上百上千,但so what。成效实在是太慢太稀松了。
不久前看到法国的索尼-爱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