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学秀

王学秀,男,1965年10月生,山东青岛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历史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南开大学商学院《南开管理评论》编辑部主任、南开大学商学院企业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注册企业文化管理师认证专家委员、“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起草组成员兼《企业文化师》教材副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文化理论及操作、中国文化与管理思想。主讲课程: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实务操作。
近年来出版著作3部,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项,主持企业咨询横向课题13项,主要从事企业文化设计、文本制作、推广实施等方面的工作。
在实践方面,近年来服务过的企业包括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招商银行、将军投资控股公司、上海港机重工有限公司、山东济发集团、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天津电力建设公司、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河间电力局、天津长芦盐业集团公司、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济南东港安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金士力佳友公司、神华集团神东电力公司、葵花药业集团公司等企业。
主持交通部“交通文化课题”之子课题“航标文化研究”,参与建设部政研会课题“房地产行业文化研究”。担任山东济发集团、天津电力建设公司、葵花药业集团公司、济南房管局行业文化建设课题等企业文化顾问。
2003-2005年,参与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与国家劳动人事部共同举办的“全国企业文化管理师”认证培训工作,作为核心主讲教授,在北京、上海、深圳、昆明、成都、济南、天津等地讲授29次共600余学时。
2005年至今,参与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制订工作,担任标准制定专家组成员,《企业文化师》教材副主编,1-5期培训主讲教师。

从徽商“用亲”与晋商“用乡不用亲”说起: 制度与文化关系再论


  蔡洪滨等人的文章“宗族制度、商人信仰与商帮治理:关于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已经成为研究晋商和徽商的经典之作,如同格雷夫对马格里布商人和热内亚商人的研究一样。蔡洪滨等认为,商人的文化信念会内生地导致商帮模式的形成和演变,商帮兴起以前徽州和山西在宗族制度方面的外生差异,导致两者从整体上选择了不同的治理模式;不同的治理模式又通过影响商人的神祗信奉、价值取向以及商业习俗等非正式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其治理的激励效果。

  比如,徽商采取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治理,晋商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契约治理,两者在任用人才的来源、约束性规则、激励与惩罚的手段等方面呈现系统...

Read more

罗素论“把大企业变小”:《权威与个人》读书札记2


  如“札记1”所述,罗素在《权威与个人》一书中主要想表达的观点是:怎样才能把社会进步所必需的那种程度的个人首创性和生存所必需的那种程度的社会凝聚力结合起来?即如何保持社会稳定秩序和发展的同时,给与个人充分的自由,以便保有社会创造和进步的活力。

  由于当时英国的企业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且当时企业国有化趋势较为显著,因此,罗素在论述这一话题时,将企业当成重要的论据和案例来应用。而从他的论证中我们也惊奇地发现,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企业“病”,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很明显!原来我们目前正在追捧的“把大企业变小”、敏捷组织、...

Read more

罗素论个人首创性与社会凝聚力:《权威与个人》读书札记1


  《权威与个人》一书,是罗素1948年开始在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里斯讲座”中的演讲集,共六讲。其核心话题是:怎样才能把社会进步所必需的那种程度的个人首创性和生存所必需的那种程度的社会凝聚力结合起来?即如何保持社会稳定秩序和发展的同时,给与个人充分的自由,以便保有社会创造和进步的活力。按照佐治亚大学教授柯克·威利斯先生在“导言”中所说,“关于这个主题,罗素和其他自由主义思想家已经苦苦思考了很长时间。”

  “里斯讲座”是为了向英国广播公司的创始负责人约翰・里斯表示...

Read more

岩仓具视的丁髷与“文化转译”


  丁髷,是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男人的发式,将头顶部的头发剃光,把其余的头发束起来,向前面弯曲地伏在头顶。这样的发式从正面看很像汉字的“丁”,因而得名。据马国川先生在《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一书中介绍,丁髷受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公元682年,当时的天武天皇发布诏书:“自今以后,男女悉结发。”明治维新之后,政府下令民众剪发,连天皇都“率先垂范”剪去丁髷。当然,风俗或文化的变迁不是朝夕之功,当时依然有很多人不愿意剪发,右大臣岩仓具视就是其中一个。

  1871年12月,为了“求知识于世界”,...

Read more

市场经济中的“非市场文化”


  一次出差,晚饭后回酒店,偶然发现行李箱干净了许多,箱子上放着一个心形卡片:“尊敬的王先生,您好!欢迎您入住某酒店,在打扫房间时把您的行李箱给擦干净了,希望您对我的服务满意,如有其他需要,请拨打我们前台电话0,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服务。”看完后很高兴,和朋友聊天还特意提到了这件事。

  不料,转天却发生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回酒店准备洗澡,一看没水。问前台,说楼前的自来水管坏了,今天修不好了。看来洗澡是不可能了,洗脸池的水龙头还有细细的一点小水流,可以润湿毛巾擦一擦。但冲厕所怎么办呢?再问前台,回答出乎意料:我们给每个房间送八瓶矿泉水!额的神!小小一瓶矿泉水...

Read more

连野猪都骗不了


  看到一个朋友发的图片:

  湖北神农架野猪泛滥为患,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电线杆上装个高音喇叭,天天播放狮吼虎嚎的录音,以吓唬野猪。刚开始果然有效,后来野猪听多了,便开始无视高音喇叭,被吵急了,野猪连电线杆也拱倒了。当地人说,讲空话、唱高调,连野猪都骗不了。

  做企业文化的职业敏感性,马上让我想起了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种种“狮吼虎嚎”的高调,费尽心思总结出来的企业文化理念,在很多企业无法真正“落地”,大家只在一些场合喊一喊、说一说,至于经营管理方面,以前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

  几年前,一个学生和我说起过他们公司的一个故事,和上面...

Read more

“激活个体”和“国民性”问题


  由于关注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所以近些年来大量接触到组织与激励变革的案例,并且从去年开始开发了“智能互联时代的组织与激励变革”这门课程。在以企业领导人为对象的讲授和讨论的过程中,一部分人对组织与激励的变革十分感兴趣,甚至有些企业已经在尝试做某一方面的变革,因此课上课下和大家交流得很畅快。当然,也有不少企业领导人对这样的“大尺度”变革表示了自己的担心和怀疑,认为企业的情况不同,如果一味地效仿先锋企业的做法,有可能“弄巧成拙”。

  对于这样的担心,包括我在内,大家是能接受的,就是在变革中要稳健一些、扎实一些。但是,...

Read more

为什么同一环境中人的行为模式不一样?


  在文化和企业文化研究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是常常遇到、无法回避的,一个是制度,另一个是环境。这三者的关系,相互纠缠在一起,相互为“鸡和蛋”、相互发生作用,在不同的情境中和不同的组织中,他们之间的“主次”关系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别。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一篇文章中要说清楚很不容易,所以本文主要关注其中的一方面问题,即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中,身处不同组织的人们的行为模式有较大差别?

  说起这个事情,熟悉经济史的人马上就可能想起著名的马格里布商人和热那亚商人的故事。秦朔老师在《文明寻思录1:我们这个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和商业文明》介绍说,作为11世...

Read more

大家认可的企业文化才能执行吗?


  一个朋友拍了一张美团骑手穿着黄衣服、戴着带两个兔耳朵的黄色头盔的照片发到群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拍摄于美团外卖点,每个骑手都有一个带耳朵的头盔,从企业文华的角度咋解读呢?如果是传达安全这个想法,那该给公司点赞,公司可能还需要在向外传递这一信息上推广一下。关注骑手的心理,有没有人觉得骑手好像没有被尊重到?即使公司是出于保护他们安全的出发点?

  其他朋友回应这个问题,有的认为“这样的文化不尊重骑手”;有的认为“(骑手)心里可能觉得不太接受 ,但是迫于工作也就无所谓了,我觉得大多数人应该是这样想的”;有的认为“可能为了生计被...

Read more

不同学理看“利他”


  在管理实践中尤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无论在企业层面的“伦理”和“文化”还是员工层面的个体行为,都会遇到“利他”这个令人“头大”的问题。人们纠结于这一名词,主要体现在这样一些问题上:什么是利他?利他和利己(自利)的关系是什么?我为了自利而利他行不行?有没有脱离利己的纯粹的利他?

  由此看来,利他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企业的行为取向和人的行为导向的实践性问题。从学理上看,利他是诸多学科尤其是伦理学和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正好,近期看了不同学科的几本书,都涉及一些&ldq...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