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方竹兰

方竹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国人力资本制度建设,中国转轨阶段的制度创新进程,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本与产权理论,制度分析方法研究.

中国铁路的速度在提升,管理是否在下降?


  春节回老家探亲,坐动车虽然贵一点,但是又快又舒服,毫不犹豫买了动车票。

  过年了高兴,一上车,首先想打开电视放松一下,电视打不开,问乘务员为什么,乘务员很利索地回答说坏了,同时很客气地给我一本杂志。

  看不了电视就看杂志吧,为了不影响别人睡觉,想把床头灯打开,没想到,床头灯也坏了。

  想喝点水,对不起,暖瓶里的水不知多少天了,不能喝,得自己去重新打。

  什么也干不了。那就睡觉吧。只听见外面不知谁大声聊天,也许是乘客喜欢聊天,也没在意,可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都深更半夜了...

Read more

黄奇帆市长算账时是否知道民众在想什么?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重庆房产税试点新闻发布会上,对房产税收取的数量估计、收取的方式、收取后用处、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来源等等数据算的非常清楚。听完后非常钦佩黄市长的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坦率地说,在我听到的对此市长的评价中,黄市长的能力是强的。

   在听他的发言时,一方面为他的计算能力所折服,另一方我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黄市长就像一家之长在算重庆的房产税数据,可惜,重庆房地产业却不是他家的财产,不可能像他的计算这么简单。在重庆的房地产业中,出现了多少官商勾结、权钱交易、黑道横行。前不久的重庆打黑除恶至今也不能说已经完全结束。而打...

Read more

中国经济必须去行政化


  

    金融危机之后,政府行政权力对经济领域的介入已经达到非理性状态,从房地产到战略新兴产业、从农业规模化经营到超高速基本建设,从自然资源开发到文化服务产业,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或国有融资公司直接介入。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好不容易形成的政府政治主体与民众市场主体的政企分开,又有可能回归到集政府与一身。在以政府行政权力支撑的国企垄断的既得利益面前,想用政府行政权力落实激励民企的新36条,前景堪忧。在国有企业垄断抑制民众创业权的惯性背后,是对政府行政权力公共性的非现实虚幻,是将政府行政权力与公共财产权利相混淆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政府介入的国有...

Read more

新拆迁条例的可执行限度


  新拆迁条例针为缓解当前拆迁中的大量尖锐冲突做出了有利于拆迁户获得正当利益,免于暴力强拆的规定,无疑具有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进步意义。

  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体制转轨的阶段性现实,对拆迁条例的可执行限度有一个客观的预期,甚至对拆迁条例被扭曲执行的可能性有实然的分析。现实不是应当如何就可以如何的,而是只能如何才可以如何的。

  哪些方面因素可能会造成拆迁条例的执行限度:

  一是行政本位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的限度:在人事制度的高度集中状态下,中央政府选拔干部的考核还没有从GDP惯性中解脱,政府官员普遍承担企业家角色的环境中,民众可以一目了然的医疗,教育,社保,...

Read more

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个新问题


    1月16日,作为客座研究员,参加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专家会议,会议从2点开到6点。中心主任何传启作了2011现代化报告,提出了建立中国现代化学的提议,并准备主办现代化研究的国际论坛。各大专院校和国家部委的专家相继发言,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陆甬祥从头至尾一直认真听各位发言,最后做了提纲挈领的总结发言。就看参会者的认真态度和会议的平等的学术氛围,我对中国现代化研究走向国际一流充满期待。

    本人在会上也做了简短发言,会后经过思考,感觉需要和各位博友交流。

 &nb...

Read more

中国改革向何处去?


     

由于制度变革的复杂性、曲折性,长期性,中国体制改革的实质有一个逐步显示的过程,我们对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实践中体制转轨的逐步深入,其实质内容逐步地体现出来,我们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需要深化。

我们可以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上个世纪末的时间椴,作为中国整个体制转轨过程的第一阶段,将进入本世纪初进行的中国的体制改革实践视为第二阶段,通过不懈的努力,第一阶段的初步体制转轨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第一阶段的成功内涵的体制改革实质是什么?从第一阶段体制改革到第二阶段体制改革有什么样的变化...

Read more

国企利润上缴比例——法治问题成为行政讨价还价怎么可能公正解决?


  关于国有企业利润上缴的比例,是全民所有制全民所有,全民管理,全民监督、全民分享的经济产权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不属于行政机关的互相讨价还价范围。如果存在着互相讨价还价的现象,要解决的首先是将这种现象在法治层面深化改革解决,而不是纵容这一现象长期存在。

   可是我们现在的很多法治层面的问题,都变成了行政层面的讨价还价。这次国企利润上缴,只是提了那么一点,从百分之5提到百分之10,最多也就是百分之15。是按照什么原则这么提?谁参加国有企业利润提高的决策过程?如何在决策中体现民众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如果把这些牵涉到全民利益和尊严的原则问题一概淡化,然后...

Read more

通货膨胀劫贫济富 扩大基尼系数


 

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货币超发与通货膨胀现象,有些专家用一般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论证其合理性,甚至提出将来就是物价高、钱价高、人价高的三高时代,CPI上涨15%也无妨。个人认为,这些专家的判断严重脱离中国的实际,看不到中国处在体制转型期通胀问题的特质。

以我之见,当前通货膨胀表面上是货币现象,但本质上与转轨阶段政府体制改革滞后有关,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应加快政府体制改革步伐。

政府本身是货币超发需求的主体。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政府行政主导,政府行政主导型经济的发展追求看得见的招商引资政绩,一是GDP速度,二是经营规模。用货币投资搞大型工程、开大型会议、建大楼大路、组大企业大公司、...

Read more

比公开领导家书更有效的是公开领导财产


   用公开领导家书的方式让普通民众了解各级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廉政状况,可以是一个现实的方法。就具体个人而言,在国家机关中,总是能找出许许多多的廉洁而勤恳的公务员。

    但是,在体制转轨阶段,核心问题在于,权利高度集中造成的对国家机构权利缺乏全民监控的现实,是如此严峻地摆在面前我们面前:

    一把手权利缺乏监控。在人事和财务两大核心问题上自上而下的一把手专断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

    公共利益的科学界定至今没有以民为本地科学化。这次拆迁条...

Read more

北京的拥堵与国家机关过于集中于市中心是否有关?


  现在正在征求民意解决北京交通的拥堵问题。我看大多数人都是就交通谈交通,这样一来,可能永远也解决不了北京交通的拥堵问题。

  交通问题看起来是车和路之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北京是首都,在行政等级上是全国之颠。按照中国的行政等级文化,越是市中心,越是行政等级高的机关占有。从长安街一路数数,要么是国家和北京的各类党政军机关,要么是国有大银行,有权有势一路排开,好不气派。我每每经过,心里总在问,这是不是官本位地理学?

  在这样一种地理配置格局中,全国各地区的人以及北京市民办事,都要往市中心跑,车能不多,路能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