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开领导家书的方式让普通民众了解各级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廉政状况,可以是一个现实的方法。就具体个人而言,在国家机关中,总是能找出许许多多的廉洁而勤恳的公务员。
但是,在体制转轨阶段,核心问题在于,权利高度集中造成的对国家机构权利缺乏全民监控的现实,是如此严峻地摆在面前我们面前:
一把手权利缺乏监控。在人事和财务两大核心问题上自上而下的一把手专断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
公共利益的科学界定至今没有以民为本地科学化。这次拆迁条例迟迟不能出台的重要原因在于谁参与公共利益的界定不能决断。如果公共利益的界定缺乏民众的有序参与,掌握国家机构权力的各级官员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混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界限,以权谋私,即便没有一权谋私,老百姓也很难相信廉政者,为什么,制度如此,谁能免俗?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让民众参与公共利益的界定,然后公开官员的财产。
目前在官员财产的审计上有了一些制度措施,但是对老百姓而言,却很难了解内情,越不了解,越猜疑,越搞越复杂,比如河北大学的事故发生这么长时间了,各级干部都在盯着陈家放弃上诉,这本身就给了老百姓一种感觉:权比法大,对李刚到底有几套房,河大校长的抄袭至今没有调查和处理意见,各地有频频传出我爸是金国友,一把手的子女可以未毕业就安排工作等等,怎么让人对家书产生信任呢?明里可以鸦雀无声,暗里,在积累着越来越多不满的同时,扭曲着年青一代的价值观--在中国还奋斗什么劲呢?我爸是李刚全解决了,家庭和背景早已经被年轻人堪称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这也许将摧毁改革开放毫不容易看到曙光的中国未来的创新力,十分可怕。
老百姓是从每天的亲身体验来感受官员的,如果退休的干部们的房产好几处免费的,而百姓深陷搞房价;如果老干部拖家带口到各地免费旅游一住几个月如在自己家一样随便,而百姓则处处高票价:如果高干病房的奢华与普通人看病的辛苦的反差如此之大:如果有背景当官的与无背景苦熬无出头之日的对比太强烈:如果官二代的嚣张越来越多,贫二代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如果官员一顿饭吃掉出租车司机一个月甚至半年的工资;如果官员一年出国就和打的一样随意,如果官员奖金来源渠道暗道比明道多,如果巴结上级成了普遍的社会认可,如果那么多不透明,不公开存在,如何让人相信一封信的真实性?
急切需要从一封信思维转向公开透明思维,从人治思维转向法治思维,从官本思维转向民本思维,让百姓从现实的制度的一点一滴享受廉政的社会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