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位陕北历史文化名人肖像列表
序号 |
时代 |
人物 |
籍贯(主/客) |
1 |
...
作者文章归档:刘文海
《陕北历史文化名人堂》简介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LWH13701320
陕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厚重,历代名人辈出。历史上的陕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是历代中原王朝的一个边防重地,是华夏各民族文化的一个交融之地,是多次农民革命的一个重要策源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圣地。这是一块历史厚重的土地,传统凝重的土地,英雄辈出的土地,红色革命的土地。中共延安时期,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其名著《西行漫记》中,曾感慨地说:“走进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纵队来到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mda...
请世人认识陕北——自序之一
陕北历史人文纵横说——自序之二
凡例
第一篇 先秦时期陕北战事
第一章 先秦时期陕北军事活动概述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陕北社会
一、先秦简史
二、先秦时期的陕北社会及行政设置
(一)上古及夏、商、西周时期的陕北
(二)春秋战国时期陕北政权建制
第二节 先秦时期军事制度及陕北军事部署
一、夏、商、西周时期军事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陕北军事建设
(一)修筑长城
(二)春秋时期兵制
(三)战国时期兵制
第三节&nb...
请世人认识陕北——自序一
陕北历史人文纵横说——自序二
简明陕北史——自序三
“陕北”地域概念之演变——自序四
凡例
第一章 先秦时期陕北人文
第一节 陕北史前文明简况(远古至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一、旧石器时代的陕北文明
二、新石器时代的陕北文明
三、“三皇五帝”时代的陕北文明
第二节 陕北:伏羲活动传说(约公元前5600年,属今陕西省延...
毛乌沙地南,关中平原北。西融甘宁情,东邻秦晋好。万里长城穿院过,九曲黄河绕身流。啊!这是我的大陕北。
高原天最蓝,黄土地最厚。人文初始祖,华夏文明光。千古王化征战地,多元民族融合疆。啊!这是我的大陕北。
汉子性刚强,婆姨情张扬。信天歌高亢,腰鼓震天响。革命无悔忆刘谢,造反有胆数李张。啊!这是我的大陕北。
注:这是近日我为陕北籍歌唱家赵先生撰写的一首《信天游》歌词,作于2022年1月22日。
释:毛乌,即毛乌素沙漠。“人文初祖”是指轩辕黄帝,陕北是黄帝故里,也是黄帝陵所在地。孙中山《祭黄帝陵》文云:“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
——《陕北人文》自序之一
清末著名思想家、诗人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中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所谓大道,就是治乱存亡、兴衰更替之道。《旧唐书·魏徵传》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的大致也是同一个道理。对于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地区亦是如此,甚至一个家族、家庭也莫不例外。
每一个读书识字之陕北人,都应当...
清末士人所作陕西三边《七笔勾》辞赋云:
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且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抽,山花无锦绣,狂风阵起哪辨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
窑洞茅屋,省去砖木偏用土。夏日晒难透,阴雨水肯漏。土块砌墙头,油灯壁上流,掩藏臭气马屎与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画栋一笔勾。
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纱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腿宽而厚,破烂亦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笔勾。
客到必留,奶子熬茶敬一瓯。炒米拌酥油,剁面加盐韭。猪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尽方丢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
堪叹儒流,一领蓝衫便罢休。才步入黉门,文...
作者:乐 由
长期以来,中国把出口作为保增长、保就业乃至强国富民的大战略,不断采用人为抑制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零地价、税费减免等强力政策给予扶持,出口也确实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充斥世界的每个角落。一场西来的金融危机刺骨寒风,一夜之间让我们的许多出口加工型工厂倒闭。但这不过是一抖擞的事,天塌不下来。毛泽东时代,我们不怎么和老外做生意,那时的天也没有塌下来。倒是这场危机,让我们有机会好好清醒清醒,考量一下我们一向倚重的出口战略。略为分析...
从事社会政策研究多年,我注意到在社会和人类发展领域存在一个非常特别的比例数字,即7%,它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但大体是围着该比例转圈的一组数字,所谓“八九不离十”。而糟糕的是,这个数字几乎总是与人类的缺陷、灾难、罪恶等不幸与痛苦联系在一起的,姑且称之为“魔咒数字”吧。且看:
——残疾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大约是7%。不管一个社会群体的规模多大,该比例关系大抵总是存在的。在一个国家里是如此,在一个省或市或县里是如此,甚至一个村里也是如此。例如,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刘文海相关文章请参见:http://liuwenhai.chinavalue.net/
中央提出“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是对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首先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为那些缺乏制度安排或制度安排不充分的人群(如农民、残疾人、生活无着遗属等)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其次要解决“高不高”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稳步提高现行社保体制内覆盖人群的待遇水平。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我国残疾人的数量已经达到829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