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新约》中的经济思想
2024-01-18
《新约》是基督教的教义经典,记录耶稣及其门徒的言行。《新约》的写作始于公元一世纪下半叶,公元397年第三次迦太基宗教会议确定其内容与框架。《新约》主要内容有:叙事著作5卷,包括“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书信体的教义著作21卷,启示录1卷。
据《圣经·旧约》,上帝最初许诺给犹太人的是一个以物质为基础的地上千年王国。罗马人的到来,沉重的税负,暴虐的掠夺,犹太人通过积累财富建立地上千年王国的梦想破灭。这是耶稣出现,他的理想是在天上建立精神的千年王国。在耶稣的观念里,物质是没有价值的,“经济”是没有地位的。《新约》对人的经济行为是不在意的,对于积累物质财富既不主张也不鼓励。
在《新约》的早期文献中,尤其是记录耶稣言行的“四福音书”中,并不认为物质问题值得挂虑,似乎上帝的存在就能帮助人们解决生存问题。《路加福音》中有这样的故事:耶稣在传道,有五千信众。负责饮食的门徒很着急,因为他们只有五个饼、两条鱼。耶稣让信众一排一排坐下,拿起五个饼两条鱼分给众人。总也分不完,分掉一个会增加更多。最后大家都吃饱了,剩下的还可以装满十二只篮子。这个故事要告诉大家,不用为经济问题着急,上帝会安排好一切,大家只管相信上帝就可以了。
《路加福音》中,耶稣明确告诫门徒说: “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因为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裳。你想,乌鸦也不种,也不收,又没有仓,又没有库,神尚且养活它。你们比飞鸟是何等地贵重呢!”
耶稣又说:“你想,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
耶稣让大家放心,我们有上帝照顾着,一切都不成问题,所有的问题上帝都已经搞定。需要为生活操心的不是基督徒,而是外邦人。“你们不要求吃什么,喝什么,也不要挂心。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
在《新约》的观念中,物质财富是人们进入天堂的障碍,对物质财富的留恋和贪婪势必阻止人们进入天堂的步伐。
在《路加福音》中,一个官员问耶稣如何才能永生,耶稣说你要遵守诫命。官员说都做到了。耶稣又说:“你还缺一件: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那人做不到,因为他很富足,舍不得。耶稣叹息:“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耶稣又告诫说,“一个仆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你们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玛门。”玛门是掌管钱财的神。
有信徒请耶稣帮忙主持兄弟分家。耶稣说:“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凡为自己积财,在神面前却不富足的,也是这样。”
耶稣对物质财富的态度非常决绝。他在最后的日子到了耶路撒冷,进入神殿。看到神殿里有卖鸽子的,卖山羊的,做银钱生意及外汇兑换的,非常生气,举起拐杖击打他们,驱赶他们,还掀翻商人们的桌子,凳子,追赶商人和顾客。耶稣很愤怒,“我的殿必作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耶稣的举动有些冲动,那些做买卖的,买卖鸽子或者山羊的,兑换赢钱的,并不单纯是做生意,而是为了祷告和祭祀。
即使物质财富是有必要的, 也只是满足生存而已。个人获得的财富,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要之外,应该用来敬奉上帝,帮助穷人。穷人是上帝真正看重的人,是最需要帮助和善待的人;对于嫌贫爱富,尤其是为富不仁,耶稣是不宽容的。
《路加福音》中,耶稣说:“你们要变卖所有的周济人,为自己预备永不朽坏的钱囊,用不尽的财宝在天上,就是贼不能近、虫不能蛀的地方。因为你们的财宝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在那里。”
《雅各书》中,雅各对门徒们说:“若有一个人带着金戒指,穿着华美衣服,进你们的会堂去,又有一个穷人,穿着肮脏衣服也进去;你们就重看那穿华美衣服的人说‘请坐在这好位上’,又对那穷人说‘你站在那里’,或‘坐在我脚蹬下边’,这岂不是你们偏心待人,用恶意断定人吗?”
嫌贫爱富可能是人世间的常态,但在上帝看来却是一种坏的品德,因为它背离了上帝的教诲。“我亲爱的弟兄们,请听,神岂不是拣选了世上的贫穷人,叫他们在信上富足,并承受他所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国吗?你们反倒羞辱贫穷人。那富足人岂不是欺压你们,拉你们到公堂去吗?他们不是亵渎你们所敬奉的尊名吗?”
《雅各书》中,雅各还特别谴责了为富不仁,诅咒那些欺负穷人的富人们受到上帝的惩罚。“嗐!你们这些富足人哪,应当哭泣、号咷,因为将有苦难临到你们身上。你们的财物坏了,衣服也被虫子咬了。你们的金银都长了锈,那锈要证明你们的不是,又要吃你们的肉,如同火烧。你们在这末世只知道积攒钱财。工人给你们收割庄稼,你们亏欠他们的工钱,这工钱有声音呼叫;并且那收割之人的冤声已经入了万军之主的耳了。你们在世上享美福,好宴乐,当宰杀的日子竟娇养了你们的心。你们定了义人的罪,把他杀害,他也不抵挡你们。”
耶稣死后,他的门徒继续在耶路撒冷周边传道,扩展延伸到地中海周边广泛地区,以至罗马。传道过程中,基督徒们结成小团体,凡物公用,共享生活。
《使徒行传》中记载,“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早期的使徒们似乎过的是一种共产主义的生活。《使徒行传》还记载,“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个人说他的东西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传道团体内的这种“共产主义”生活方式似乎还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有一个叫亚纳尼亚的卖了田产,自己留下几份价银,其余的交到彼得脚前。彼得知道这件事,谴责亚拿尼亚被撒旦收买,欺哄圣灵。亚拿尼亚听见这话,就仆倒在地,断了气。亚拿尼亚的妻子进来,彼得问她,你们卖地的价银就这些吗?妇人说就这些。彼得又谴责妇人欺哄圣灵,妇人立刻仆倒在彼得脚前,断了气。
总的来说,《新约》的观念对“经济问题”基本上是回避的,对物质财富的态度基本上是排斥的,对个人利益基本上是克制的。耶稣的理想是建立天上的精神的千年王国,物质财富及物质追求对他的理想具有腐蚀和破坏的作用,他对物质财富和物质利益的抵触是可以想象的。
早期的基督教认为最后的审判会很快来临,人的物质存在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物质财富的生产和积累不是那么重要,物质利益追求也不值得。在后来基督教的进一步发展中,物质财富及物质利益的必要性显现出来,基督教对待经济问题,对待物质财富的态度也随之转变。到了保罗带领门徒们向外传道的时候,对劳动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保罗说:“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饭。”要求门徒们“要安静做工,吃自己的饭。”(《帖撒罗尼迦后书》,2)伴随着教会的建立,经济问题越来越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伴随着基督教的成长,尤其是其取得正统地位之后,经济活动在教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教会甚至成为西方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最大的信贷机构,传统的教义就越来越适应不了现实,需要进行改造。到十三世纪中叶的时候,圣托马斯·阿奎那承担了以亚里士多德哲学改进教义,从而为教会的世俗经济活动辩护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