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珉:矛盾,循环,平衡(揭示人生真相)——超越知识—突破知障(三)


通过感觉得来并存储于大脑的信息称为“记块”;记块被生物钟提示功能提取并暂时存于思维中枢的结果是“忆块”;大脑中的记忆分子摩擦碰撞,引起某些信息子的规则排布,在三维空间产生电流,引起脑细胞活动,于是记忆中的知识信息被定向组合成“思块”(思维、思想);而最后通过语言、行为等完整复杂的神经调节机制表达出来就是“能块”(参见百度百科《思想》词条)。所有感性认识都是记忆,所有记忆都是知识信息,而思想是建立在知识系统之上、经过逻辑选择和判断组合的信息。思想是人类思维的特质,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只有人类能将复杂的思想表达出来,人因思想而伟大、崇高。思块没有社会价值,但它决定大脑知识储存的状况和能块的发挥,思想对客观现实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拥有与时俱进的行动能力(能块),必须依赖思想的解放(思块组合),思想解放又必须突破知识障碍(记忆更新),而解放的思想又会反过来给突围知识障碍提供觉悟和力量。

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说,“未来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这里“思想的人”实质是不断解放思想的人。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所有成功都是赌未来,有知识障碍、思想陈旧的人,他永远不会准备和投资未来。思想解放是一个知识突围、克服障碍的过程。框框套套都是既有知识结构,这些知识结构一旦形成铜墙铁壁把人包裹起来,科学素质丧失,道法智慧堙没,那么无论知识围墙中人有多么坚不可摧的信念、多么刻苦劳作的精神,以及拥有多么巨大丰富的资源,皆与未来成功无缘。

我们常说的“与时俱进”这个循环,实际上需要不断突破所知障,否则你如何“进”呢。与时俱进是一种道法智慧,是克服知识障碍、解放思想的尚方宝剑,同时只有克服知识障碍、解放思想,才能造就真正与时俱进的智慧素质。造成先进、落后的根源归结到一个点上,就是思想是否解放、知识障碍是否打破,而不是有无思想、有无知识和思想多少、知识多少的问题;不能克服知识障碍,那么知识越丰富、思想越深刻,便会越自我满足、越固步自封而停止不前。人是知识与观念的动物,人非如此知、如此想,便不会如此行,所以解决人的问题,克服知识障碍是关键。

突破知识障碍的境界真是难得。《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突破知识障碍的最高境界。人但凡“生其心”,境界和障碍便会立即显现,把“心”生在“无所住”之境,知识障碍就克服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浪淘沙》说:“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施肩吾《步虚词》说:“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宋朝陆游《游山西村》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三首禅宗古词说明,唯有不断进行知识突围、思想解放,方能见着“一泊来”“一泊去”、“一重灭”“一重生”、“一重尽”“一重新”、“疑无路”“又一村”的全新景象。

不断地读书学习,能够突破所知障吗?不一定啊。读书学习是世俗境界、世俗法门,突破所知障需要不断读书学习,但读书学习也会加固所知障,把自己封闭起来。读书学习是在他人思想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但如果不突破知识障碍,不从他人思想中解放出来,便不会有自己的思想。为什么有“书呆子”这个词,为什么有的人书读得越多越傻,因为沉进一个知识系统中,知识就成为障碍把思想埋葬了。一旦知识成为障碍,那么不读书还好,一读就现障碍、生烦恼,只有突破知识障碍,读书才会长智慧、生喜悦。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因为完全相信书本,会被知识障碍的反力量束缚,使人动弹不得而憋死其中。明明是别人做失败的事而我们重复去做,明明是别人做成功的事而我们却不知道去做,这都是知识障碍的结果。有人说历史最深刻的教训,就是人们永远不会吸取历史教训,这都是所知障造成,有可能是读书学习的结果,也有可能是不读书学习的结果。我们爱说一个词叫“后发优势”,后发优势是潜在而非现实的,只有通过努力创造条件,才能使潜在变为现实,而这个“变现”过程,必然是克服知识障碍和解放思想的循环过程。

《易经》就教我们一个字——变!就是变化、灵活,变化、灵活就容易,变易、容易就是“易经”;一切皆变,只有变化、灵活是不变的,这就是“易经”。整部《易经》就讲矛盾、循环、平衡的道理,关键是一个“变”字。“变”是咒语,你一念“变!变!变!”知障就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