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年谱讲读24:出征广西,平息叛乱


  嘉靖四年(1525),王阳明五十四岁。一月,他的原配夫人诸氏去世。

  王阳明回想夫妻二人走过的二十七个春秋,往事历历在目:十七岁自己在铁柱宫忘记了新婚之夜,让妻子独守空房;年轻时为了学业,自己奔波于京城和浙江两地,聚少散多;在宁王叛乱时,眼看朱宸濠追兵将至,妻子为了能让自己顺利逃脱,手持匕首坚持和其他家眷留在船上……夫妻二人出生入死,伉俪情深,唯一遗憾的是一直没有自己的亲生骨肉。王阳明四十三岁那年,由父亲王华做主,把堂弟的一个儿子王正宪过继给了他。一晃,已经过去了十一年。

  诸氏死后,王阳明又续娶了张氏。嘉靖五年(1526)十一月,张氏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王正聪(后改名王正亿),这也是王阳明唯一的嫡亲子嗣。

  老来得子,人生一大喜事,乡贤纷纷作诗庆贺,王阳明也和了几首:

  次韵为谢二首其一海鹤精神老益强,晚途诗价重珪璋。

  洗儿惠兆金钱贵,烂目光呈奎井祥。

  何物敢云绳祖武,他年只好共爷长。

  偶逢灯事开汤饼,庭树春风转岁阳。

  其二自分秋禾后吐芒,敢云琢玉晚珪璋。

  漫凭先德余家庆,岂是生申降岳祥。

  携抱且堪娱老况,长成或可望书香。

  不辞岁岁临汤饼,还见吾家第几郎?

  世事艰难,饱经沧桑的王阳明已经步入晚年,虽然他的心学影响越来越大,但也同时遭到来自世宗等程朱理学派的不断打压。经历了这么多,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已经接近炉火纯青,他对个人的名利得失、荣辱富贵早已视若浮云。

  生活也许不完美,但活在当下就是幸福的。王阳明已经别无所求,他沉浸在老来得子的喜悦中。

  “树欲静而风不止”。王阳明平静、惬意的生活突然被一道圣旨打乱:朝廷命令他去广西处理当地的叛乱问题。

  广西田州岑猛为乱历来已久,其根源起于当地土官家族之间的权力争斗,明朝政府曾多次派人调停处理,但由于当事官员措施不当,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嘉靖五年,大臣姚镆率领大军进行征剿,杀死岑猛及其长子,以为大功告成,随即上报朝廷请赏,但因为引发问题的根本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且军事镇压手段过于残暴,致使当地土目卢苏、王受不久之后再次聚众叛乱,分别在田州和思恩各聚集数万人马对抗官兵,叛乱问题愈演愈烈。有御史弹劾姚镆“失策罔上”,世宗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大臣的推荐,命令王阳明与姚镆共同处理田州、思恩的问题。

  此时的王阳明已经不是十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王阳明。首先,随着年事增高,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肺病越来越严重;其次,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日益复杂,姚镆代表着部分人的政治主张和利益,背后关系错综复杂,问题没有那么好解决;此外,世宗、张聪、桂萼等人对心学的成见已经根深蒂固,不可能真的重用王阳明,现在是迫不得已、权宜之计,一旦情况有变,肯定会借此打压他。

  王阳明上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请辞信,陈述了自己不能胜任的理由。

  第一,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肺病已经非常严重,根本无法支撑;

  第二,广西的局势还有回旋的余地,姚镆足可以胜任;第三,如果真的需要派人去,他举荐了胡世宁和李承勋,认为他们足以承担此项工作。

  然而,朝廷并没有批准王阳明的请求,下旨命令他立即前往,并且为了表示决心,朝廷同时下旨令姚镆立即致仕。

  看到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王阳明只能拖着病躯又一次为国出征。

  出征时间定在九月初九。根据风俗,王阳明初八晚上在府内宴请了亲朋好友,客人散去后他又和钱德洪、王畿两个弟子在天泉桥上论学,重申了“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告诫弟子,以后教导学生要因材施教,不要过分执着本体与功夫的分别。此次谈话被后人称为“天泉证道”。

  第二天,几个弟子为王阳明送行。他们随王阳坐船沿着富春江溯流而上,一直送到富阳才依依惜别。他们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竟是师生的生死诀别。

  王阳明坐船逆流而上,沿途经过桐庐、衢州、常山等地,随后进入江西境内,再经广信、贵溪、鹰潭,于十月份到达南昌。途中他游览了严子陵钓台,缅怀了这位余姚同乡,又拜访了一些友人。各地官员和学子听说王阳明路过,纷纷前来请教和送行。

  在南昌,王阳明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大家焚香迎接这位恩人,王阳明的轿子被民众举在空中,以接力传递的方式进入官府大堂。

  《年谱》记载:(已白话翻译)

  明天到南浦,父老军民都顶着香站在林中,填满了道路和巷子,以至于无法通行。父老们头顶轿子传递进入都司。事先命令父老军民去谒见,东进西出,有舍不得离去的,出来后又进去,从早上辰时到晚上未时才散去,这才开始举行有司的常规礼仪。

  受弟子及友人邀请,王阳明又在南昌、吉安等地讲学,每次听众都达数百人之多,很多人因为没有办法近距离倾听而深以为憾。就这样,王阳明边走边讲,路上耗时两个多月,于十一月二十日到达广西梧州境内。

  他顾不上歇息,立即在当地正式开府处理公务。首先,王阳明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军事部署工作,对卢苏、王受形成强大的军事震慑;与此同时,他也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展开了紧锣密鼓的调研工作。

  事实上,王阳明在途中已经了解了田州、思恩当地叛乱的来龙去脉,知道问题根源是朝廷一刀切的“改土归流”政策,而前期的办事官员又没有很好地执行政策,过度搜刮盘剥,激化了双方矛盾,最终导致问题愈演愈烈。根据他的判断,卢苏、王受二人也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叛贼,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王阳明在广泛听取各级官员意见后,决定采用招抚的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十二月,王阳明赶到平南县,与姚镆进行了公务交接,随后就开始部署招抚事宜。在他的尽力斡旋下,最终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田州、思恩的叛乱问题,卢苏、王受等人也心悦诚服,深受感化。

  但此时王阳明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糟。他从浙江出发时就已经生病,路途奔波和繁忙的公务加剧了他的病情。

  从他写给弟子的信件中可以看出,除了肺病,他的脚疾也很严重,几乎不能走路,很多时候要人用软布兜抬着他外出办公。就是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王阳明仍坚持处理好卢苏、王受受降的后续问题,并且为了当地的长治久安,他又组织军队对八寨、断藤峡一带的匪患进行了清剿,上《处置八寨、断藤峡以图永安疏》,汇报了作战情况,并提出了后续治理建议。

  至此,王阳明已经出色地完成了出征广西的任务,他精疲力尽,身体再也无法支撑,唯一的愿望就是能返回千里之外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