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产业招商“合肥模式”的三大看点?


 ;  近年来,合肥国资聚焦市委、市政府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有效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撬动社会投资,推动项目落地,获取投资回报,助力合肥打造“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产业地标,实现了战新产业蓬勃发展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双赢,被国务院国资委誉为“合肥模式”。

1686042402664170.jpg

  截至2022年,合肥市属国企资产总额历史上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014.7亿元,较2019年底增长37.1%。

  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19年的22.9万元/人,增长到2022年的41.7万元/人,增幅达82.1%。

  2020-2022三年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438亿元、利润总额327.1亿元,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总体看,“合肥模式”的主导内核,就是:坚定不移投科创,进退有序调结构。

  具体看,至少有三大看点值得借鉴学习。

  一是打造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

  按照“主业相同、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优势互补”的原则,优化资源资产与股权配置,确立了建投集团、产投集团、兴泰控股三大市属投资运营平台公司。通过分工与专业化,实现错位分工、上下协同。

  其中,建投、产投定位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分别对口“顶天立地”大项目投资,和科技创新孵化培育项目投资。兴泰控股谋划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

  截止目前,三大市属平台公司总规模超过6400亿,净资产超过2500亿元,成为合肥重大战新项目建设的出资主体和运营主体。

  二是打造“基金丛林”

  灵活运用基金这一投资利器,探索“政府引导母基金+天使/科创/种子基金+市场化基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构建“基金+产业”“基金+基地”“基金+项目”的驱动模式,打造了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实缴达880亿元)的国有“基金丛林”。

  发挥杠杆效应,吸引撬动社会资本,实现“四两拨千斤”。高质量发展母基金、产业、创业引导基金规模277.73亿元,累计设立57只参股子基金,子基金总规模1504亿元,资本放大倍数1:6.5,基金投资和招引落地项目581个,投资额达650亿元,55个投资项目成功上市或被并购上市。

  三是打造循环模式

  逐步构建形成“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产业运作模式,着力吸引龙头企业、龙头项目落地,打造产业集群。

  在投资融资上,与市场方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吸引撬动社会资本,降低国资投入比例。

  在合作机制上,建立利益共同体,与合作方签署核心条款约定,明确抵押、担保、优先回购等措施。

  在退出通道上,建立“公开转让、回购、定增装入上市公司、IPO上市等资本市场退出+获取收益+循环再投入”机制。在完成产业招引和保值增值的既定目标之后,主动退出,以退为进,循环投资。

  相关思考:

  1.发展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国有资本而言,积极承担产业使命,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合肥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上下同欲,从政府到国资,再到国企,一脉相承,集中资源和兵力,重点在战新产业投资上取得突破。

  2.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市场波动性大、科技含量高且更新换代快,而且,极易受到大国博弈、政策监管等宏观因素影响,从而导致投前、投中、投后的不确定性水平大幅上升。相应地,传统的国有企业自我发展、积累增长模式不再适用,必须更好地挖掘市场的逻辑,用好资本的力量,携手各方资本共进。

  3.合肥模式中,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发展,借助投资运营平台进行专业化、市场化、资本化运作,着眼吸引增量,积极盘活存量。国资更多发挥撬动作用、引领带动作用,而非主导作用,从而更好地让民间资本活跃起来,实现了政府更加有为,市场更加有效。

  来源:国企混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