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无缝“天衣”,也是包裹地球表面的一层薄纱。在这层薄纱里,生存着数以百万计的物种,人类是其中之一。这是用生命力织成的,蕴含着初级生产力、元生产力的一层薄纱。起初,人类与数百万物种共同遵循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共生共享生物圈长达300万年之久。后来,石破天惊,意外发生了,人类单方面改变了生存规则,人类不满足于采集狩猎所得,也不愿与其它物种分享生态产品,而是创建出独自享用的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农产品,开创了农业文明。再后来,更上层楼,不满足于自然物料,加工出人工物科,制造出工业品,开创了工业文明。人类长出了令生物圈为之颤抖的两只“生态大足”,一只脚留下了大量伤筋动骨的“显形生态足迹”,从自然生态空间中开辟出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农田、村舍、场地、厂矿、楼宇、道路占用越来越大,对生态空间造成“骨灰级”“硬损伤”;另一只脚留下深入骨髓的“隐形生态足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带来“气质性伤害”。人类的两只大脚反复踩踏,完整的生态系统被踩出无数“破洞”“窟窿”,约有30-50%地球表面已被改变,导致大地失绿、水体失清、天空失朗,生物圈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生命为经纬经历数千万年织成的无缝“天衣”,庇佑着与人世代共生的万千生灵,却被人类以“文明”之名,硬生生撕出一道又一道的裂纹,踩踏出一个又一个“破洞”“窟窿”,使生物圈失去了系统性、完整性、稳定性。“天衣”的“破洞”“窟窿”变多变大,皆是人类生态足迹越来越大、生态占用越来越多所致。随着高强度投资管理的农田生态系统、园林生态系统、牧场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不断替代自然生态系统,意味着次生的生产力不断增长,元生产力持续减损,农业空间、城镇空间扩张“膨胀”,生态空间收缩“干瘪”,自然生态系统入不敷出,生态帐户因“透支”而“赤字”,“体质变差”“功能衰退”。这种一方的“增长”“膨胀”以另一方的“减损”“干瘪”为代价的传统文明发展模式,使原本的绿水青山退化跌落为穷山恶水,万千物种失去栖息之所,地球表面失去生命保护,生物圈发生了剧烈震动,各种生态灾难接踵而至。似乎是“自然在变坏”,又似乎是“自然在呼救”,抑或是“自然发出了警示”:在地球表面的“天衣”之下,“单向独赢”的人类文明之路,已经走到生态极限、发展尽头,必须悬崖勒马、改弦更张!
在抟土造人后,女娲早就预感“天踏地陷”,并由此带来毀灭性的生态灾难。由此,诞生了女娲补天的传神故事。我们是女娲的传人,奉行修补“天衣”之职。如今的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既不能没有文明发展,更不能没有自然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健康的生态系构筑了幸福生活的大气场。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打理土地,但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兼顾自然。在结构和功能极为复杂的生物圈里,只为自己“单向独赢”,必是一条不归之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自然生态生产力是元生产力,人类社会生产力是次生产力。总生产力=元生产力+次生产力;总财富=生态财富+经济财富。兼顾两种生产力、两种财富,方能实现生产力最大化、财富最大化。树立人与自然“双赢”理念,投资自然,让利自然,走上人与自然“共赢之路”,才是生物圈可持续繁荣的“大道正途”。于是,实施“双碳”战略、推进深绿战略,发展生态友好型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归根结蒂,就是深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告别人类“单向独赢”之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掠夺自然到投资自然,走出人与自然互馈共赢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走人与自然互馈共赢之路,主要是“防、治、补”三策,也是三条实现路径,即(1)控制生态占用增量,“小足迹”即是“好足迹”。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定会发生新增的生态占用,但是要“精致”不要“粗放”,要让生态“小足迹”带来经济“大发展”。控制生态占用增量就是“防未病”,也是“神医妙手”。(2)减少生态占用存量,用“小足迹”替代“大足迹”。已经留存的生态足迹,已经发生的生态占用,也要逐步“放下”,逐步“还原”。减少生态占用存量,属于“治已病”,也是修复生态“气质”的“硬功夫”。(3)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消纳生态足迹。亦即修复生态骨骼,恢复生态元气,强状生态“体魄”。植物叶片是“光伏板”“捕碳器”,绿色植被是无机界与有机界转化的枢纽,也是生态系统中的元生产者,生态产品的元提供者。投资自然,推动绿色增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柱石。在现行生态政策体系中,大气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设置排碳权、取水权、排污权,其目的就是控制生态占用;污水处理、污泥处理,以及清洁能源替代措施,即是减少生态占用存量;造林绿化、恢复森林草原湿地生机活力,即是增加生态产品生产,做大人与自然共享的生态蛋糕。
人,首先是生物中的生物。人与万千物种组织成相互依存的生命网络、生物体系,生物圈是生物“天衣”,也是人之“天衣”。绿水青山就是高质量的“天衣”,不仅有利于生活在其中的各种生物,也有利于人类,值得世代传承、世代共享、世化葆真。与生俱来,人需要生态获得感。生命幸福感的重要内容就是生态获得感。相信经历过世纪疫情封控的人,一定会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然生态的价值,更加透彻的体悟到生态自主、生态自由的意义,人是多么需要开放空间,多么需要与自然进行交流,那怕只是在半自然的庭院里、公园里,也会愉悦心情,如果能够置身自然成份更多的郊野,以及纯自然的荒野放浪怡情,简直就会无比的开心、无比的幸福。大自然中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工作”,人与自然共享了其“工作”成果。以树木为主的园林,不仅有景观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栖息地价值。绿水青山是保有自然“工作”能力的土地,也是人与自然共享的高价值的生态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更多的更会“工作”绿水青山、更高质量的生态空间。深绿之路,就是人与自然互馈共赢之路。莫要迟疑,让我们一起行动,当好补“天衣”的绿色愚公,迈上补“天衣”的新征程。
注:补“天衣”是用中国话语体系讲述人与自然的生态故事,很中国,也具有全球意义。2023年3月21日国际森林日作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