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铁7号线明星路站附近,有一条南北向的大路,取名杨时路。
第一次到萧山做客,路过这条路时,目光停留在路牌上,想到的是一个叫做“程门立雪”的成语。这是那个在大雪中立在理学家程颐的屋门前求教的杨时吗?他可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东林书院的创始人。
提到北宋,只会想到开封和洛阳。提到南宋,才会自然而然想到杭州。因此,人在杭州,关于杨时路与杨时,并不曾有过多的联想。
直到再次来到萧山,反反复复经过杨时路,有一天突然想到:这个杨时路的名字,一定是有来历的。
同一位当地人谈到杨时路之名时,他很骄傲地告诉我,杨时路的杨时,就是北宋时期那个著名人物杨时。杭州有名的湘湖,就是他在萧山担任县令时筑起来的。
说到杨时,萧山人必然会说到湘湖。可是,外地人却很少知道这种关系。对于湘湖,我也是只闻其名,并未涉足,所以只是听说而已,知之甚少。我只知道,杭州不仅仅只有西湖,还有一个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自然景观,都可以与西湖媲美的姊妹湖,那就是湘湖。
从杨时到湘湖,这位当地人侃侃而谈。他告诉我,湘湖被称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距今二千五百多年的越王城遗址。当年,越王勾践屯兵抗吴时,这里筑有重要的军事城堡,它是“卧薪尝胆”这段历史故事的见证物。
同时,湘湖也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故里。当地人还介绍说,李白、陆游、文天祥等人在此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里的风景名胜地可多了,人文历史和自然风景都不亚于西湖。
于是,我有了到湘湖看一看的想法。
这天,坐地铁从7号线至萧山机场站,再转1号线,终点站就是湘湖。
相比“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湘湖的人文景观似乎更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3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包含湘浦、湖上、城山、越楼、跨湖桥五大景区。
我是从跨湖桥开始游览的。只见那桥犹如彩虹横跨在镜面一样的水波上,在四周花草的陪衬下,静谧之中尽显幽雅。旁边的人悄悄地说,要是晚上来看,这里更美,月光之下更有神韵。
与西湖相同的是,这里的每个景点都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跨湖桥作为一个景点,被称作“跨湖夜月”,显然,夜里的景色更为迷人。
我更关注的越王城山景点,取名为“城山怀古”。它是为了让人们记住越王勾践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精神。只可惜那被人称道的“晚钟”之声不再存在,因为城山寺早在清咸丰年间就被毁坏。
每个景点都有历史传说。西南边的杨岐寺,有一个巨型铜钟。到那里观看时,正碰上寺里的僧人撞击铜钟,那宏大的声响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据称,湘湖四周寺庙众多,常有震耳的钟声。清人王勉为此写有《湘滨秋泛》一诗:“此中畅得游人意,湫口窑头都作记。借问霜天何处钟,船娘遥指杨岐寺。”
湘湖的景点很多,还有如绿岛掬星、湖心云影、湖桥拾梦、越堤夕照、纤道古风、越楼品茗、跨湖问史等数十个景点,这些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细细品味。
湘湖的形成与西湖不同。西湖的地形多为自然地形,如峰、峦、岭、崖、洞、谷、壑、溪等。也有不少人工地形,如堤、岛、假山等。而湘湖的形成,却是一段关于杨时的佳话。
据载: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杨时举进士,后被派任萧山县令。当时,萧山县城周围的崇化、新义等乡农田易涝易旱,连年遭灾。老百姓上书要求在城西将原有水田辟之为湖。政和二年(1112年),杨时实地勘察地形,征集民众意见,利用杨岐山和菊花山之间的3万余亩低洼田地,“以山为界,筑土为塘”,形成了周长80多里的一个大湖,用来排灌周围9个乡的农田。“水能蓄潦容干涧,旱足分流达九乡”,萧山县城附近受益面积达到14.68万亩。
后来,这座湖逐渐变得山水清幽,景若潇湘,人们称之“湘湖”。让杨时没有想到的是,湘湖范围内,不仅景色优美,而且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得到开发和保护,成为既利于排灌的水利枢纽,又是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
因杨时路之名,去了一趟湘湖,方才感悟到,萧山人古往今来,对杨时都是心存感激的,也为杨时曾在萧山做过县令而感到骄傲。以杨时作为路名,也许是对他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