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灵魂考卷:配偶入狱,你坚守还是离婚?——电影版《三大队》观后思考


 

 

婚姻法明文规定离婚要件是“感情确已破裂”。在明文背后,潜台词有逻辑三段论:感情是怎么建立的?建立基础是什么?基础是否消失?这三个问题是摆不上台面,写不进法条,但又切实存在必不可少。

近期电视剧版本《三大队》和电影版本《三大队》同时上映,许多人反映电视剧版太拖沓,笔者也没有时间观看电视剧,仅仅晚上八点后抽时间在影院大银幕观看了电影版《三大队》。

影片故事来自网络文学。相关资料显示,该网络文学来自真实事件,作者本身也有警察职业经历。从这个角度看,故事内容更具有真实性。对影视传媒来说,真实性很重要。

一、电影背景和主题

1.1 电影的时代背景

  

电影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002年,地点是广东台平县城。这是中国刚刚加入WTO初期,中国法治建设快速发展、中国人权观念深入到一定程度、全社会关注警察办案刑讯逼供的特殊时期。

 

1.2 电影故事概要

 

该县城刑警三大队队长程兵破案能力强,局里重大案件基本交付三大队2002年9月,县城发生一起入室盗窃和强奸杀人案,被害人是14岁未成年女生。重大命案发生,三大队受命侦破,限期五日。在通过走访调查、确定犯罪嫌疑人为从事空调维修行业、四川口音的王大勇、王二勇两兄弟时,三大队立即展开追捕。在追捕王二勇过程中,警察张善青牺牲——因为是晚上回家后喝酒猝死,未能算工伤。王二勇从事逃逸十二年,杳无踪迹。三大队在第四日抓到了王大勇,在审讯王大勇过程中,三大队五名警察打了王大勇,导致王大勇死亡。该事件涉嫌刑讯逼供引起社会舆论轩然大波,最后5名警察被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分别判处五到八年徒刑。

5人出狱后,生活境地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失去了警察身份,变成了无业游民,不得不重新谋生。入狱前未婚的年轻警官徐一舟在养狗场找了一个训狗工作,马振坤警官入狱期间妻子不离不弃,照顾老人小孩,为老人送终,平日里开大排档卫生,马振坤出狱后帮助妻子一起开大排档地摊,变成了大排档厨子;蔡彬警官因入狱离婚,出狱后变成了古玩市场倒卖手串等的小商贩;廖健警官农村出身,出事后不但城里婚姻没了,农村祠堂也开除了他,他只能和儿子一起当起了没有底薪的人寿保险推销员;大队长程兵警官因入狱离婚,出狱后一心要抓到王二勇,于是开始了漫长追凶过程。从2009年出狱,到2014年在贵州铜仁抓住王二勇,整整五年。五年期间,追凶团队从起初的5人逐渐变成最后剩下程兵1人,他坚持不懈,最终将命案犯罪嫌疑人王二勇抓获,故事到此结束。

二、故事中人物职业生涯折戟后婚姻变化分析

2.1 不同警察在涉嫌故意伤害罪并被判刑入狱后,各自婚姻变化,让人印象深刻

 

5个警察中,除了未婚青年警察徐一舟之外,其余4人均是有婚姻的,并结婚对象多以医生、教师等和男警察职业较为匹配的职业人群为主。刑讯逼供事件导致5人被判刑后,4个已婚警察3个离婚,只有一个马振坤,妻子不离不弃,承担照顾老人和家庭重担。

从这个情况看,4个已婚警察中因职业生涯折戟变化,导致离婚者3人,占75%。

这就不得不令人思考一个问题,这些依靠外在条件为基础结婚的婚姻,其牢固性根基到底是什么?就是一份工作吗?这个感情建立的基础,是外在工作条件?一旦发生变故,就马上“感情确已破裂”??

 

2.2 人物群体婚姻变化情况对人们认识世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极力美化财政供养的5%人口的职业光环。以我国14亿人口为例,财政供应人口大约7000万(2022年,财政部公开统计数据),公务员710万,党群工作者1300万,事业编2000万,离退休群体3000万。当前,这5%人口每年工资开销要消耗财政总收入40%。这5%人口所从事的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正当职业,被高度扭曲美化,比如美化成人类灵魂工程师、白衣天使、人民卫士英雄等,可一旦发生职业折戟,则75%以上同时离婚,这个客观事实令人震惊。习主席指出,要构建传播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一旦过度美化失去了真实——如果占14亿人口总数95%的普通老百姓群体看一个电影一眼就知道这是假的,真实的人物根本不是这样的,那么这样的人物塑造和宣传传播就是失败的,甚至是“高级黑”。

事实上,职业就是工作,just a job,人就是人。不能说同样大学毕业生工作后你成了体制内职员他成了外资职员,你就立刻各方面比他伟大,这不是客观事实。

三、婚姻本质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莱特

3.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分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无论哪一种场合之况下,婚姻都是由双方阶级地位决定的,所以就这点而言,常常是权衡利害的婚姻。

恩格斯所分析的情况,和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职业阶层群体具有99.99%高度契合性。恩格斯说,婚姻的根据从来不是人品,而是财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历史以来,以双方互相爱慕的崇高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这些都是恩格斯原话表述。

从马列导师经典文献描述中不难看出,婚姻本质是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一旦经济基础崩塌,婚姻即行崩溃。对许多人来说,从农村考学,进城,然后当警察,有一个公务员身份(警察也是公务员)和对应经济收入以及各种福利(包括迁户口、子女上学、房贴等),就成为了一个新的城市中低阶层成员,这个成员阶层对应的就是教师、医生等为主的群体。你有这一份工作,那就婚姻;你失去这一份工作,那就离婚。

不但普通中低阶层人物如此,大人物也是如此。总设计师邓公第一个妻子,在邓公被党内审查期间,就改嫁;彭德怀庐山会议被批斗,妻子浦安修就和他离婚。就这么现实。你是大官我跟你,你倒台了我就跑。夫妻本就是同林鸟,酒肉朋友米面夫妻,从来如此。

但这不绝对。无论影片中警察马振坤的妻子在马振坤失去警察身份坐牢之后的不离不弃,还是现实生活中许多感情深厚、遇到困难共同面对的夫妻,都到处可见。总设计师走到头的妻子卓琳,面对邓公几起几落,从来没有落井下石;邓颖超跟总理走到头,也荣辱与共。

扪心自问:我们每个人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如果我们碰到这事,会如何抉择?

    

 

3.2 制约婚姻解体的重要因素分析

 

诸多文献研究总结1997-2017三十年面板数据使用SPSS分析统计工具软件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人均消费水平、人均GDP、性别、受教育程度、总抚养比等影响离婚决策。也有研究指出,抽烟的女性出轨率和离婚率明显高于不抽烟的女性。也有研究说家庭成员人数多,经常家庭聚餐活动对降低离婚率有正面影响。各种研究都有工具,数据,但并没有进一步深入。

事实上,制约婚姻解体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因素。如果离婚后双方各自均能独立轻松完成对子女抚养和房贷还账等,那离婚很轻松;相反,即使两个人矛盾深刻,可双方收入均不高或双方扣除各种必须支付的抚养费用后实际可支配收入很低,离婚后可能还不起房贷,养不起小孩,或不能给小孩更好的教育投入等,那么这样离婚概率就低,双方会选择凑活过,这也是经济计算的抉择。

另外,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生养男孩的离婚率明显低于生养女孩的离婚率。因为男孩后续还要买房、娶媳妇等系列支付预期任务,负担重;女孩相当负担轻,嫁出去即可。从这个层面上说,根子上还是经济预期负担在左右了离婚决策。

经济越发达,男女双方经济越独立,离婚率越高。两个人生活就一定有矛盾,为什么婚姻生活中选择包容和忍耐,关键是离婚和更换配偶成本太高,来回想想,特别是想到自己收入有限,根本换不起,于是转辗反侧,就学会包容。后来,忍耐成了美德。但西方医学文献资料研究表明,长期这种忍耐对心胸狭窄的人容易导致抑郁症或肝癌等疾病。

四、看透婚姻但依然热爱生活

4.1 看透婚姻

 

婚姻就那么回事。年轻时候写的情书在中年搬家装修时候会扔进垃圾桶。不同年龄人们对社会本质和婚姻本质有不同认知。

从现在婚介中心抖音视频中就能看出,许多婚姻从起点开始就是谈条件,重点是谈经济条件。两年青年人可以恋爱七八年,可爱情碰到现实问题,照样是经济基础决定一切。

前几天看到一个案例,说两个男女青年从24岁大学本科毕业后一直恋爱,到32岁了,要结婚了,双方父母参与进来了,就开始要彩礼和三金了。男方是西安鱼化寨的,家里拆迁三套房,存款也有,经济条件较好,女方是富平县农村的,在长安县一个私人诊所当护士,经济条件弱,家里一个哥哥已经成家。这样的情况下,谈了8年的双方第一次见家长,女方到男方家去,男方家长就只下了一碗面条给女方吃。第二天,男方母亲打电话给女孩,要带女方到八仙庵找高人看一下,看第一胎能不能生男孩,能生就结婚,不能生就不结。女方一听这是欺负人,谁家娶媳妇之前就能保证一定头胎生儿子呢,就果断拒绝男方母亲,然后问男方啥意思,男方说一切都听家里妈妈的,说家产还在妈妈手里。于是,两人分手。

婚姻就是这样构建的,那么这个基础上的婚姻,就是这样过法。

乡村也并不是幻想中的美好,现在乡村二三十岁甚至四十岁娶不到媳妇的男青年到处都是。说到底,表面上是男女比例失调和计划生育后遗症,本质上还是经济条件比较的结果。

 

4.2 依然热爱生活

 

六十块钱电影票换两个小时观影休息,利大于弊。从影院出来晚上十一点,零下几度,天寒地冻。到家洗澡后和夫人聊到这个问题,夫人说,你既然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一切,你有两个儿子,想让儿子娶优质媳妇,你就得更加努力干,为你儿子们提供更雄厚经济基础。夫人说,你想想,你要是经济基础弱,儿子就大概率上娶不到好媳妇,贤惠多出富贵家,泼妇恶媳皆因穷,是不是这个道理?我跟夫人说,我说的是我们自己婚姻本质讨论。夫人说,我们的婚姻不需要思考,就这么过,好好干,不要深入思考和探究,没什么意义了,你就是想出什么花头,又能怎样呢?你在上海,两个儿子,你要给他们提供更好资源和基础,努力干吧,还想啥呢?盖好棉被,睡觉吧。

 

    

 

参考文献:

 

① 恩格斯,《家、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 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版;

③ 张京宏,《卤阳湖》,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④ 沈宗南、张京宏,《企业管理和营销管理学术理论与实践文集》,世新大学出版中心,ISBN 978-957-846-295-3,2010年版;

⑤ 沈宗南、张京宏,《蓝彻斯特战略在中国》,世新大学出版中心,ISBN 978-957-846-271-7,2008年版;

⑥ 张京宏、詹刘满,《如何打造互联网金融品牌》,上海印书馆,ISBN 978-988-126-600-2,2015年版;

⑦ Daniel,MOMS TIME - MARRIED OR NOT,NBER Paper,www.nber.org,2021-1.

 

注释:

 

① 中国国家统计局1989-2017数据显示,离婚率这些年来从0.068%上升到0.315%;婚姻 2-7年期间离婚率最高;教育程度低于9年的相对离婚率更高;

② 美国研究表明,失业率上升1%,千人离婚率会降低0.043,高失业率有利于降低离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