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怀古诗的浅见(王国钧)


 千古兴亡多少事

——关于写作怀古诗的浅见

 

王国钧(江苏南京)

 

怀古诗是诗歌中常见的类型之一。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抒发诗人的感慨和感悟,借以表达讽刺、伤感、惋惜、愤怒、颂扬等心情,达到劝诫、警示、自励、宣泄等目的。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之三“怀古类”序曰:“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可以为法而不之法,可以为戒而不之戒,则又以悲夫后之人也。齐彭殇之修短,忘尧桀之是非,则异端之说也。有仁心者必为世道计,故不能自默于斯焉。”在当今,怀古诗仍然在诗词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何写好怀古诗,也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本文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要具有诗词外的功夫

俗话说,功夫在诗外。要写好怀古诗,首先必须要了解历史,对所要吟咏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客观的了解。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传闻、戏剧和其他文学作品。既要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要了解其行为的动机、原因和客观效果,既要了解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形,还要了解其发生、发展的内外部矛盾运动等。如唐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杜牧对于赤壁之战这个历史事件是非常了解的。诗的结句揭示了“东风”在火攻致使曹操失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话外之音,使读者感知,这个“东风”也不仅仅就是自然现象的东风,也包含了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的“东风”。意大利文艺批评家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朱光潜曾对克罗齐的这一命题做了如下阐发:“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的思索,打动现实的兴趣,和现实的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简单概括来讲就是,“过去只有和当前的视域相重合的时候,才为人所理解。怀古诗通过对古人、古事的吟咏,实际上折射出今人,今事,反映了今人对于历史的认识和评价。其折射程度与诗人的经历、学识、表达能力等成正比例关系。对同一人地的怀古,不同人有不同的认识和深度。如在贾谊故居的怀古,唐刘长卿写过一首《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这与刘长卿自身经历直接相关。而我们今天到贾谊故居凭吊,可能就少有这样的感慨,这除了与我们的学识水平有关外,更主要是我们没有这样的环境和经历,产生不了那样的共鸣。如我在2023年五一期间,到了长沙,在熙熙攘攘的街道旁,参观了贾谊故居。也写了一首怀古诗《长沙市中心参观贾谊故居》:“斯人远去赋文存,街市喧嚣绕旧门。百代光阴皆过客,贾生最是史留痕”。我是一介平民与刘长卿不可同日而语,有自知之明,没有怀才不遇的感觉,更没有所谓“遭贬”的经历,在参观中,引起我心灵共鸣的是贾谊的文章及其散发出的魅力,我想起曹丕《典论.论文》中“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而贾谊就是最好的例证,联想到自己少年时立下的著书立说志向,遂写了上首诗。因此,在写怀古诗时,要立足于当代,找到历史和现实的同频共振之处,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志向、认知、感悟,为现实服务。

其次,要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表达了惋惜之意,表明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题乌江亭》,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可见,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但体现诗人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二、要善于把握抒发情感的切入口

这个切入口,是引发感慨的介质,既可以是一个“场景”,也可以是一个“感想”,由此沟通历史和现实、景物和情感、个人认知和历史规律的联系。所谓“场景”,可以是古遗址中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或整个环境,也可以是历史事件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古籍中的一句话、一个事件等。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的切入口就是“大江”、“故垒”、“赤壁”。由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场景,引发了对“豪杰”的怀想和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值得一提的是,从场景切入的怀古诗,其场景的营造,必须围绕所要感慨的主题进行意象的选择,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围绕人生短暂,当建功立业这样主题,选择了汹涌奔腾东去的大江,乱石、惊涛这些意象,构筑了雄浑的气势,衬托出人在大自然面前和历史的长河中的渺小,像周公瑾这样建立了不朽功勋的人,也早已远远地离我们而去而何况“早生华发”、受到贬谪的诗人呢?从而,使得诗人的感慨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另外,从历史事件中撷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画面的有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选取了王濬楼船下益州的场景,直抒胸臆,最后以景作结,表现了对唐王朝稳定的淡淡忧思。由感想切入的,如宋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开篇就发出了感想,直抒胸臆。

 

三、要善于把握好创作过程中的几对关系

怀古诗是诗,所以,在表现手法上有着诗词表现手法的共性,在这方面,前人之述备矣,本文不再重复。由于怀古诗是要观照历史,感怀现实,所以“对比”就成为怀古诗的基本的表现手法。在这方面要把握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变”与“不变”的关系。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以抒发世事沧桑,天道永恒的感叹。要写出“变化”中的“情”,“不变”中的“理”。如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苑、台分别变“旧”和“荒”了,这是变化,杨柳依依仍与当年一样没有变化。西江月也没有变化,而吴王宫中的人,却不见了(变化)。月亮的不变表明了“天道永恒”的“理”。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做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作为怀古诗,通过对比,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1)物是人非。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绝句在“物是“与“人非”的对比布局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三四句中(多在第三句)中出现一个可以跨越时空相对永恒的物体,月亮、江水、燕子、江山、故居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盛衰变迁的见证人。用此物做“物是”与“人非”对比。2)昔荣今衰。元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落,胭脂井坏寒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整首词通过山川风物依旧而六朝繁华不再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怀古感慨。3)世殊理一。如唐罗隐《筹笔驿》:“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馀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一句是指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只是倚靠了长江之险,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水战。又靠了东风,好用火攻来烧毁曹军的战船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利来获胜,所以说“天地皆同力”。时运不济,像李商隐诗里说的:“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帮助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该怀古诗揭示了无论哪个朝代“时机”和“时运”对于成就大事的重要作用。时代不同,但是其包含的“理”是相同的。那么,作为怀古诗中,有没有“昔衰今盛”类的?我的看法是没有!因为人们不可能怀念衰落的过去。但作为对比过去,歌颂今日美好、幸福的作品,是大量存在的,只是应该放在颂今类诗中。如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首先就认为,对于以往不如意的处境再也不足一提,而将侧重点放在当下。再如爱新觉罗·弘历《题燕子矶》:“有石临江翩若飞,久闻燕子用名矶。六朝往事谁兴废,几卷遗编自是非。形胜江山如锦绣,光春风物已芳菲。而今沙涨兴耕作,俯瞰青葱麦垄肥”,表现的是现时的美好。

(二)“虚”与“实”关系。古诗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古人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我们在写怀古诗诗时,要妥善处理好“虚”与“实”关系。在怀古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眼前场景是“实”的,而历史的场景只存在在我们的想象中,因而是“虚”的。在处理这对关系时要做到“虚实相济,气韵生动”。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在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就告诉我们,运用联想和想象所创造的物象,都是眼前所无之景,是虚构出来的。但它能与眼前的实景构成或对比、或反衬、或对照、或映衬等等关系,从而更加淋漓尽致地传达作者的“情志”,这就是“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具体地说,“虚实相济”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全诗以“虚”与“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昔时的繁盛(虚)和眼前的凄凉(实)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再如唐代周朴《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该诗在情感上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全诗全是实景,秦帝国强盛的画面仅存在诗人的脑海中(虚景),但也是人们的共识,所以不写出,人们也理解。

(三)情与景的关系。因为是怀古,一般来说,诗人对所要参观(凭吊)的古迹所涉及到的历史都是应该有所知晓的,否则,即使看到古迹也不会有什么感触,更谈不上写诗了。因此,一般是先有情(初步的情),后见实景,然后眼前的实景(以下简称“现时景”)与脑中想象的虚景(以下简称“古时景”)交织在一起,激发出心灵的火花(升华的情),采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方式,写出诗句。为此,必须处理好情与景的关系。要做到穿越时空,古今切换自然,情景交融,交相叠映。在怀古诗中,景分为现时景和古时景;情就是现时情。“现时景”和“古时景”的“景差”,就是“现时情”在诗篇中的表现。其实无论是“现时景”和“古时景”都融入了诗人的“情感”,是充满了诗人主观色彩的景观。只是“现时景”是眼前客观存在的景,诗人的情感需要有一个投射(包括选择)的过程,“古时景”是存在脑海中的景,受诗人主观认识的影响极深。在写作过程中,“现时景”和“古时景”在一诗篇中有时是交叉出现的,是融为一体的。现在分别用“现时景”“现时情”;“古时景”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来分析怀古诗的情景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现时景”——正衬——“现时情”

如元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中:“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唯有蒋山青,秦淮碧”。以现时哀景衬托现时哀情。

再如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以现时乐景衬托现时乐情。

2)“现时景”——反衬——“现时情”

如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现时乐景反衬现时哀情。

3)“古时景”——正衬——“现时情”

如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以古时哀景衬托现时哀情。

4)“古时景”——反衬——“现时情”

如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古时哀景反托现时乐(壮志)情。

5)“景差”——正衬——“现时情”

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里“山”“故国”“潮水”“旧时月”是“景差”,正衬“现时情”即慨叹六朝之兴亡,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再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6)“景差”——反衬——“现时情”

如李白的《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杨柳新”“不胜春”“西江月”都是“景差”。诗中“杨柳新”,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

2023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