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02 相信的底层逻辑 可以肯定的说,答案是存在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信息大爆炸和信息茧房越来越严重的时代、在人群分层和社会多方撕裂的时代、在极度个性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难开放的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念、思想、价值观和行为,同时人们又越来越自信——新世代极度的个性也是自信和极度关注自我以及不开放的外在表现,于是人们越发只相信自己的相信。 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发现无论社会、经济、人文如何发展和变迁,无论何种肤色,无论三皇五帝、春秋战国、还是近现代,无论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本质上都一样: 每个人都只相信自己的相信! 如果一个人相信世界是多元的,他就能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就能做到君子和而不同;如果他认为世界是唯一的,那么与自己不同的人就是异端。一个信奉基督的人就更加会强调爱与宽容,会信奉耶稣;一个信奉佛教的人只会追随佛陀,会追求内心平静与自我觉醒;一个伊斯兰教的教徒只会信奉“真主”与“先知”,更强调慈善与礼物。简单来说,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会相信佛陀的教义,一个伊斯兰教的信徒也不会相信圣经所言。 在管理上,一个信奉人性假设是“X理论”的管理者(X理论,即经济人假设,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一定会认为员工是需要被强监督、强制和惩罚才能有效开展工作的。那么他就会做出一定要几点上班,不能早退,上班不能出门买咖啡这样的规定。然而,一个信奉人性假设是“Y理论”的管理者(Y理论,即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不仅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他在生活工作中还需要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一定会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更有可能给员工提供弹性工作时间,更多的倾听员工的意见,让员工参与管理等等。如果是一个信奉“Z理论”的管理者(Z理论,即复杂人假设,认为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相互作用并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因此,不可能存在一种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管理方法。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不同的管理措施)则会相信必须根据情境来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管理行为。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这些选择的对错,本质上,这些选择本身或许也难分对错,只因相信不同,决策和行为就自然不同。对与错的判断只能看实践的结果,所以才会有“管理是实践的科学”这个真知。 总之,不同人的行为差异的本质都来自于他自己的相信。实际上,一个人的相信是由他过往所有的经历,包括家庭、教育、工作、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塑造而成,因此,我们很难改变他的相信。我们能做的只是激发他自己的相信,用他自己的相信来链接我们的需要。 于是,问题来了,有没有一些底层的逻辑,或者说,越超文化、信仰、专业……的方法,也即是普世的沟通方法,能更容易让人相信呢? 03 激发内心深处相信的方法 笔者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以下六种方法,可以很好的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相信,这是人类相信的底层逻辑: 1、眼见为实 每一个人都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如果能让客户亲眼所见,他一定会对你信以为真。 事实上,亲眼所见未必一定为真,但从人类本身的习惯上来看,却更相信亲眼所见。所以,如果你想影响你的客户,最好是让他亲眼所见。于是有了2B营销中一些重要的方法:公司参观、样板工程参观,让客户亲眼所见,他就会相信你的实力,相信你能为他创造价值。 2、口碑效应 正所谓“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口碑效应也是品牌效应的底层支撑,是营销的底层方法论,是流量经济的支柱之一,是淘宝好评提升信任的关键,也是很多的商业活动中做圈层营销、引入生态伙伴、熟人经济的底层逻辑。 无论是什么人,都更容易相信他的朋友和他说的,而不是陌生人,更不是有利益关系的供方/卖方,正所谓“你说100句,不如他的朋友和他说一句”。 因此,如何利用好口碑、并对口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发酵正是现代营销学重要的话题之一。 3、真实的力量 所谓“大巧不工”、“大智若愚”、“真金不怕火炼”都是形容真实本身力量的。如果一件事是真的,或者你能让受众感到是真的,他就更容易相信,因为我们都相信“真”。在一定程度上,眼见为实本身也是“真实的力量”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要想让别人体会到“真实”,如果是讲故事,则必须让故事有生动的细节,正所谓“细节打动人”。细节之美,就是让人体验真实。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镜头,如果演员的表演精湛你则很容易被感动;而如果演技不好则让人出戏,原因恰在于老戏骨的表演让你深临其境,让你相信这件事情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从而引起你的思想共鸣;而演技不佳的则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事实上,演员的演技并不影响故事本身,但结果却大相径庭;这说明,无关事实的真假,关键在于感觉事实的真假。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做假时假亦真”。 那么,如何利用“真实的力量”?只有两种途径:1)长时间的真实印证。关于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如果真实的事情持续时间足够长,并且传播力度足够大,总是会让人相信的,所谓“路遥知马力”;2)细节体验的真实性。一个完整的故事,很难让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经历,但其中的部分细节一定会与相当多的人有共鸣,而这些细节如果足够真实,则能极大程度上的引发人们的共鸣,从而产生相信。 因此,要想利用好真实的力量,短期来看,要发挥细节的作用,让人体验真实;长期在于言行一致,做一个“真人”、一个遵从价值观指引的品牌。 4、参与的魅力 小米的崛起让我们充分体会了“参与经济”这个热词,当年MIUI系统因为有100万的忠实粉丝,共同参与MIUI系统的改进,从而让大家产生了这是我一起设计的系统,必须支持,进而催生了小米手机的奇迹,最终见证了小米的快速成长。 参与的最大魅力在于将你的事情变成了参与者自己的事情,改变了大家是买卖双方、甲乙双方的关系,大家变成了共同体,有了共同的“孩子”,这时就更容不得别人挑战。参与更神奇的在于参与得越深,参与者就越容易有维护共同的成果的决心和行动,因为付出的成本越大,就意味着参与者想让这个孩子被认可的期望值越大。 所以,如果你能设计很多的方式让你的顾客/客户更多的参与其中,客户/顾客付出越多,你们的关系就越稳固。在2C的运作中粉丝经济就是这样,这也是为什么小米会不断延长产品线的原因所在;也是明星会让粉丝不断更疯狂的投入而不制止的原因……在2B中,和客户一起做课题、一起调研……都是让客户参与其中,是利用参与的魅力增加相互之间信任的方法。 5、权威的影响力 世界有太多未知,因此,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多未解或不懂的东西,这时候就需要有人解惑,几千年来文明进化记忆中的尊师重道,对专家的尊敬就自然地产生了。尽管现在在网络上也有一股反专家之风,但这都是因为有太多人打着专家的名号,实际做了太多“砖家”的事;如果是真专家,大家还是信奉的。 此外,权威的影响力,还表现在对专业机购的信任上,对政府的信任上。尽管不同的专业机购、政府由于过往的公信力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还是会得到相当比例的信任的。这些都是权威影响力的外在表现。高露洁就深谙此道,当年推出的“全国牙防组”就给了消费者很强的专业背书,获取了市场的极大信任,尽管这个“全国牙防组”后来被国家卫生部要求撤消而被大家广为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高露洁利用权威影响力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在商业活动中,在个人的沟通引入专家、政府、专业机构的背书,则更容易让我们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6、专业的价值 因为人类文明进化的原因,总体上,人本质还是对专业有尊重之心的,如果个人能表现出足够的专业性,也是足以影响他人的。正所谓“莫欺少年穷”,尽管你名不见经传,但如果足够专业,也是可以影响很多的人。 专业化的表现方式有很多,但除了各自不同的专业本身的内容之外,还需要专业化的表达方式,主要有: 1)结构化:正如麦肯锡所言“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和“一分为三“的原则一样,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表达,一方面会有很清晰的条理,一方面会容易让人感受到你的专业; 2)数据化: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如果能用数据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则代表你比别人研究更深入,君不见论文中都需要引入很多的实验数据来作证明,这是提高可信度的有效方式。更重要的是,当你有数字,而别人没有的时候,他要想证明你不对必须去做实验,这大大大提升了他的成本。宝洁就特别擅长这一点,总是在广告中用数字证明自己的效果。华为也是个中高手:产品性能提升百分之多少、节省能耗多少…… 3)方法论:如果善于运用方法论是非常好的证能自己专业的方法,一方面在利用专业工具本身权威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公认的专业方法本身就融进了我们人类的基因,更符合我们的思维特征,更也容易被他人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