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从草海到妙高寺
2023年8月16日
前天环草海徒步,草海隧道公园的芦花实在诱人。今天特意过去观赏,拍照。
十点多到达,光线不错。不过,要是早两个小时,芦花上还有露珠,会更好看。进入芦花区,兴奋起来,一边拍照,还自言自语。芦花有好几种颜色,白色的,黄色的,紫色的,粉红的。才开放的芦花,一丛丛,一支支,毛茸茸的,粉嫩嫩的;还是晶莹的,细碎的,浓密的,柔顺的,温润的。走近,要闻一闻,摸一摸。闻起来没有气味儿,摸起来是毛茸茸的。又有一大片鼠尾草,紫红色的,也是毛绒绒的。透过芦花丛,草海边的生态塘有大群的白鹭,呱呱叫着,飞起又落下。大片的芦花,又有蓝天白云,又有湖光山色和白鹭鸣唱,让人有些陶醉。
一位女子折了支芦花插在头上自拍,我感觉有些心疼。这么美丽的娇嫩的芦花,怎么舍得折下呢?那女子看起来三十来岁,还很文静而文艺的样子,带着两个男孩,五六岁,像是双胞胎。一个男孩也想要一支芦花,母亲伸手去折。
“嗨!这样不好吧,你还带着孩子。”我不由自主要制止她。我自己都觉得有些吃惊,我的声音很大,义正辞严的样子。
那女子也被吓着了,缩回手,有些尴尬地对孩子说:“不能折花,小朋友要讲文明。”我想她已经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了。
我确实热爱滇池,看到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会劝阻。这样的事情以前干过几次。不过,我这次的态度是有些过分了。我感觉自己站在“真理”一边,滥用了自以为是的“正义感”。
拍了一会儿,离开,去往三华山中的妙高寺。
几年前,读徐霞客的游记,知道了妙高寺。
徐霞客准备离开昆明西行,被朋友们截在筇竹寺喝酒。又听说妙高寺风景优胜,就翻过几座山头前往。四年前我独自去过一次,是从海源寺附近徒步上山,走的是当地人上山背泉水的小道。我只去过那么一次,又过了四年,妙高寺的一切历历在目。后来,我与雨燕两次开车去过,因为疫情,都没开门。那两次走的是妙高寺的后门,还特意带了大水桶。
这次从妙高寺的东边上山,一路上遇到很多取水的,有的背着背篓,装着大大小小的塑料桶;有的挑着,有的拎着。负重大概都在一百斤以上。总的来看,女子背负的要更多一些。
石阶小道伸向森林深处。茂密的树林,黑幽幽的。空气清新凉快,这应该就是天然氧吧了吧。遇到一位拎着竹篮的老者,说是上山捡菌子的,只捡了几朵,还不确定是不是都可以吃。跟他说话,他一直笑呵呵的,还有些羞怯,是内心很愉快的样子。
隐约看到了妙高寺的红墙。石阶路左转,一条岔道朝右,通往寺院外取水的地方。原先的取水点就在拐弯处边上,一个小潭,没有人工处理,水不大,环境不太好。现在有水泥台阶往上,我猜想可能修了个池子,能蓄水。在寺外取水是免费的,没人管,不过水质可能会差一些。
左拐的高台上,有一株高大的柳杉,红色的树皮,像是可以一层一层揭下来似的。应该是有数百年树龄的老树了。徐霞客当年上山,可能在此树下休息过。
古人中,我最喜欢的,一是苏东坡,二是徐霞客。他们都是自由豪放之人,都是潇洒自如的精神生活的楷模。寻觅徐霞客的足迹,是我作为旅行者最有兴趣的事情。
往前是石块路。路面并不规整,石块上有很深的磨痕。这段路被叫做“霞客古道”。显然是早于徐霞客就存在的,后世有过修整。不过,徐霞客走过这段小道,是可以确定的。我上次走这段古道,很是兴奋。现在,则平和了很多。不过,想着徐霞客曾经在这浓郁的树荫下行走,感觉他就在身边,还是觉得温暖。我想,要是真的遇见徐霞客,我跟他还是有许多话说的,他在云南去过的地方,我大多去过;我们都喜欢走路,喜欢爬山。
再右拐,尽头就是妙高寺山门。比起我四年前来,山门显得破败了些。我上次来,门匾上的“妙高禅寺”还是新漆的,门楣上还挂着红布的横幅。这会儿,“妙高禅寺”四个字有些模糊,红布横幅成了碎布条,耷拉着。
过山门,迎面是石墙。石墙南边的尽头有一株巨大的柳杉,很神奇的是树根以上七八米的高度,被齐刷刷剖去了一半,露出红色和黑色的树干,我猜是雷劈的,那种新鲜的剖面,不是自然朽坏的样子。我上次来的时候是这样的吗?怎么会没有印象呢?徐霞客的游记中记载过这株大树吗?也没有印象。
天王殿廊下,整整齐齐码放着木柴;天王殿内,四大天王还是那样的温雅敦厚。出天王殿,右边的平房是厨房。我上次来,就在那里吃的素斋。那时,庙里吃饭就只有五六人,游客要吃饭,事先跟师傅说一声,师傅就多下一把米。师傅炒菜,用的是寺里出产的蔬菜,一顿五六个菜,大碗装着,还有几个咸菜。吃饭的时候,庙里的人先盛,游客在后。一人收十元。那时,游客是坐在食堂前的台阶上吃饭的。这次过天王殿,发现天王殿廊下及斋堂前面,摆了一些简易的铁皮桌。可见现在吃饭的人增加了不少。也许斋饭已经成为经营项目。
斋堂前面,上台阶,有“青龙池”,也叫“仙泉”,有人在排队接水。庙里修了蓄水池,安装了龙头,取水的要交点香火钱,一桶水三元。一般用的是十五升的大矿泉水桶,也有的是五十升的特大桶。我接了一小瓶,是非常好的矿泉水的味道。
寺院里的一切好像都很熟悉,不过,还是有一些变化。
我上次来,虽然安静,却有些萧瑟的感觉。现在人气旺了很多,显得生机盎然。古柏树下修了些石桌和石凳,紫薇花正在盛开,上面挂满彩色的飘带,估计是用来祈福的。几座殿宇都有供奉,寺院里洋溢着浓郁的烟火味儿。
我上次来的时候,大雄宝殿的瓦顶坏了,临时用塑料布遮着,主尊佛像好像被雨水冲刷坏了。现在在大殿顶上加了个塑料瓦的顶,外面用钢架支撑着。估计也是临时性的。佛像好像是重新塑过,色彩很艳丽。应该不是很好的工艺,感觉头部有点偏了。这让我想起《大佛普拉斯》,不过这个恶作剧的念头才出来就被我压回去了。
上次来,很神奇的一件事是,我拍了大雄宝殿的全景,还特意拍了对联。回家去看手机,对联一个字看不见。这一次的对联是看得清楚了,不过不是原先那副。
妙高寺最神奇最灵验的是庭院左侧的观音殿。观音殿是妙高寺仅存的古建,单檐歇山顶,前有廊道,三开间。廊下的柱础很奇特,是方形的,腰鼓状。我猜想是明代的遗留,可能徐霞客来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观音殿内供奉的是千手观音,神态安详,庄严慈善。应该是古代的工艺,而不是现代的粗制滥造。两侧墙上凌空有几尊泥塑的罗汉,也是极好工艺,或许也是四川工匠黎广修及其弟子的作品。
我在张望的时候,进来几拨年轻人,上香、叩头,极虔诚的样子。我在云南逛寺庙,看到上香磕头的大部分是年轻人,而且都极虔诚。我猜想是因为年轻人的生活压力更大一些。
观音殿的一侧,原先是块菜地,现在辟作了茶吧。修了个棚子,支起了桌子,养了花花草草。外面是深沟,密林。在这里喝茶、观景、聊天,是不错的选择。不过,他们提供的是奶茶,不是我能够接受的。
后门口有几位老奶在卖菜,零零散散的几样,应该是自己地里的出产。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佝偻着,满脸的沧桑,面前放着几根黄瓜,几棵白菜。我买了她两根黄瓜,算是照顾她的生意。
回到庭院中,在观音殿前石桌边坐下。
放松心情,一切是那样的和谐美好。
檀香、钟声、鸟鸣、诵经、夕阳、清风、松涛……
东张西望一会儿,看人烧香磕头一会儿,发呆一会儿,遐想一会儿……
凉风习习,夕阳西下。
不知不觉,坐了一个小时。
有点凉意了,起身离开。
多好的妙高寺啊!
下一年这个时候再来吧。下一次来,开车的话就带个大桶,不开车的话就带两个小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