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来解释和证明中医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中医学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我过去不太相信中医,但后来发现针灸、推拿、正骨、按摩、针灸、刮痧、拔罐、气功、艾灸、中医药、刘氏刺熨疗法,苗药、藏药等等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对痛风及一些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西医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依靠科技手段,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准确的诊断。
中医学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色,既能揭示脏腑的阴阳气化规律、沟通与天地阴阳气化规律联系,又能揭示疾病的证侯规律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艾灸、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理论,研究人体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生理、病理等的传统医学,对慢性疾病、疑难病症、亚健康等方面的诊断比较准确,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施治方式、施治目标、药物来源不断丰富和发展。
据中国中医研究院最新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到清末,我国古代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中医药与各种瘟疫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对决,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基本上没有出现瘟疫外流的情况。”中医在防治新冠疫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食物治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也就是说,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