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呈现另类“三高”,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


     近期,新股再成市场关注的焦点。有投资者中签后欲弃购,但由于资金被券商提前冻结而未成行,结果新股上市后出现破发导致投资者亏损严重,该投资者因之要求券商赔偿损失。客观上,这一闹剧从侧面说明了新股在市场上的糟糕表现。

 
    高发行价格、高发行市盈率、高超募的“三高”发行曾经是新股的一大标签,但如今,新股发行上市却呈现出另类“三高”现象。个人以为,这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是新股市场化发行背景下,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的结果。
 
    比如新股发行上市的“一高”表现为破发比例较高。据统计,2022年以来截至目前,沪深A股有96家新股挂牌。其中,挂牌当天即破发的达24家,占比25%;挂牌后持续下跌,股价已破发的则达到52家,占比54.17%。显然,无论是挂牌当天还是此后遭遇破发的比例,都明显不低。
 
    新股发行上市的“二高”主要表现为破发幅度高高在上。此前,新股挂牌当天破发幅度超过10%就已经非常“惊人”了,但今年1月上市的翱捷科技则以33.75%的跌幅创造了新的破发纪录;4月8日上市的普源精电将纪录提高至34.66%;12日上市的唯捷创芯以36.04%的跌幅将纪录再次刷新。在破发幅度不断刷新纪录的背后,相关投资者对于中签如“中刀”有着深切的感受。
 
    除了挂牌当天破发外,某些新股上市后持续下跌,也导致新股破发幅度越来越大。比如截至目前,新股上市后破发幅度超过20%的超过30家,破发幅度超过30%的有近20家。其中,思林杰、天岳先进、首药控股、亚虹医药、迈威生物、翱捷科技等六家科创板公司最大破发幅度均超过40%,而翱捷科技则以超过60%的跌幅领跑。
 
    新股发行上市的“三高”则表现在弃购比例越来越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新股弃购其实属于正常现象,但此前弃购的比例往往在0.5%左右,突破1%的案例较为少见。但自2021年10月22日科创板新股中自科技开盘破发以来,新股网上发行弃购比例超过2%的比比皆是。像禾迈股份网上发行弃购比例就高达18.74%,也将当年中国交建11.05%的纪录远远地抛在后面,而经纬恒润则以33.73%的弃购比例创造了全新的纪录。
 
    从新股出现破发潮,到出现另类的“三高”现象,个人以为应该引起市场的反思。尽管新股破发潮与股市步入调整,受场外因素(包括地缘政治紧张、全球市场震荡加剧)的影响不无关系,但询价机制存在短板显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比如去年9月18日询价新规实施前,低价发行、发行人募资不足等较为常见,但此后“三高”发行重现市场,也为新股破发埋下了伏笔。
 
    另一方面,询价机构的定价能力也值得商榷。新股发行价格虽然受询价机制的影响,但显然也与询价机构的定价能力密切相关。尽管科创板与创业板新股实行市场化发行,但无论是此前新股低价发行与发行人募资不足,还是如今频现的“三高”发行现象,都凸显出询价机构的定价能力有提升的必要。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今年以来新股弃购的纪录,首日破发的纪录,以及新股挂牌上市后持续下跌导致破发的纪录,都由科创板公司“包揽”。而且,像首药控股、亚虹医药、迈威生物、翱捷科技等跌幅靠前的上市公司,都属于亏损上市,但其发行价格却不低。比如翱捷科技发行价格高达164.54元,为今年6家发行价格超过百元股中的一员。业绩本身亏损,而其发行价格如此之高,市场用“脚”投票亦无可厚非。
 
    个人以为,新股发行上市呈现另类“三高”现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市场“无形之手”发挥作用的必然。另类“三高”现象的背后,是投资者用“脚”投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该现象的出现,或将对机构报价、新股发行定价、发行人融资预期,以及市场炒作新股等多方面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