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活动以及可扩展到生存的自然条件所共同形成并残存下来的遗留物,经后续社会价值的认定而受到保护的实体及事象的总和,包含物质类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1]。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是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聚集区域,其出现正是由于区域内某一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受到社会共同认可,形成了旅游核心吸引物,进而使该区域被赋予“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称号,如我国著名的都江堰景区、青城山景区、三星堆博物馆等。有鉴于此,将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界定为:以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底蕴的历史或文化遗存为核心吸引物,并提供相应旅游活动的聚集空间。在具体的规划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展示与传播以及历史文化的创新利用与转化一直都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旅游景区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关键。尽管某些景区对文化遗产旅游规划的重点有所明确,已从多角度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新开发,但是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一)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仍然存在矛盾
目前,国内文化遗产旅游尚处于发展期,缺乏完整的资源保护与开发体系,这导致实践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矛盾问题突出,主要体现为资源利用不足和资源过度利用。一方面,很多景区将文化“保护”等同于文化“保存”,对文化遗产的价值缺乏科学认识,只将某些文物遗存收藏在禁宫里,并没有让其活跃在旅游活动中,火爆在旅游市场里,最终埋没了资源的重要价值,限制了文化的传播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捧着金碗讨饭吃”现象频频出现。另一方面,文化遗产旅游具有“轰动效应”,为了快速获得经济收益,景区在开发利用前忽略了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系统挖掘与整理,“大投入、上规模、重气势”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利用方式不但给资源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使“遗产”变为“遗憾”,还严重影响了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 景区“高大上”“门槛高”弊病不减
聚集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是人们感悟历史、传承文化的特殊空间。然而,在景区的单纯游览并不是人们感悟历史文化的最好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很强的时空性,是经过历史的不断沉淀遗留至今的。由于时间的久远和人类思想的不断转变,过去的东西很难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如果要理解其中的文化精神,就需要很强的文化底蕴。正因如此,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常常被贴上“高大上”“门槛高”的标签。其二,文化遗产的内涵缺乏现代解读,景区体验形式单一。历史文化遗产只有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转变为能被人们轻松理解、可亲可感的东西,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的文化遗产旅游景区仍是以陈列展览的形式发展,资源背后的内涵并未通过现代化的方式进行解读,游客体验形式单一,使得景区长期存在“高大上”“门槛高”的弊病。
(三) 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意性利用方式仍需拓展
在对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的长期平衡中,文化遗产旅游景区通过功能转变、环境融合、业态扩展等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规划发展模式(见表1),满足了游客、市民对自然美景与文化内涵的需求。虽然不同的发展模式体现了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规划特点,但从整体来看,各种规划模式仍然不足以充分发挥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多重价值,在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项目拓展、永续发展方面还有欠缺,旅游发展模式同质化特征明显,经济效益低下。以横店影视城、北京798等为代表的规划模式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的实践,但因文化遗产资源具有时空特殊性,这种模式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同旅游景区需要针对不同的资源特点进行规划发展,创意性的活化利用方式仍需拓展。
表1 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主要规划发展模式
规划模式 |
景区代表 |
特点 |
公共空间模式 |
成都宽窄巷子; 昆明莲花池公园 |
通过功能转变的方式,把原有的文化遗址改造为城市公园或历史文化街区;在规划之初,并非都由旅游规划机构承担;作为公共空间,一般不收取门票。 |
博物会展模式 |
各地的博物馆 |
把文化遗产经过细致梳理后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集生活、生产、军事等为一体的博物馆,以展览、陈列的方式从视觉、听觉方面强化文化的真实性和历史性,达到教育的主要目的。 |
“文生”两态融合模式 |
青城山; 都江堰 |
根据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不将文态与生态割裂,而是将两者整合后进行系统规划。 |
文化创意产业模式 |
北京798; 横店影视城 |
通过产业重组和业态调整,以利用原有空间,引入第三产业(艺术、科技、传媒、动漫、影视)为主的文化遗产地空间功能转换型开发模式[2]。 |
参考文献:
[1]梁学成.西部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5-17.
[2]李百浩,刘婕.从青铜文明到生态文明——大冶古铜矿遗址保护与再利用规划模式[J].中国园林,2012,28(07):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