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创”理念的内涵及价值
(一)内涵
2013年,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标志着“两创”命题的正式提出[1]。随着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十四五规划明确强调,要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主要是针对过去的改造转化,目标在于激活文化的生命力,可将其理解为“创造性+转化”。从这一理解来看,“创造性转化”具有两层含义。首先,“创造性转化”是以创造性思维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转化,而非一般性思维。亦即,要坚持运用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等创意思维方法,通过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思考,将传统文化中富有当代意义、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要素转化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其次,转化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转化。在内容转化方面,传统文化应根据时代特色进行自我革新,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自身时代内涵和现代意义,与实践和日常生活相结合,激发大众的认知体验和情感共鸣,形成共同的时代记忆。在形式转化方面,要破除简单的文化拼凑、嫁接理念,合理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现代转型,增强大众感知的积极性和乐趣。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1] 。
当然,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若只是将目光聚焦于历史遗留,终究是一种短视行为,还需随着时代变化和时代要求将“创造性转化”的文化进一步发展为新的文化,即“创新性发展”的过程,这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在于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延续其生命力。无独有偶,“创新性发展”可理解为“创新性+发展”,其实质是在继承与转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这一层面来看,“创新性发展”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创新性是特征,发展是要旨。优秀传统文化要向更高阶段、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过程迈进。其二,发展是创新性的。文化发展应以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为目标,不拘泥于传统,不断寻求方法,形成利于不同时代发展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服务未来、提升超越,体现出时代化、大众化、世界化的特点。亦即,按照时代的进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价值
从宏观层面来看,“两创”理念指导下的文化发展路径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影响力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指标,有影响的文化、娱乐的文化性显著、时尚、快乐、现代、声望、引领潮流是文化影响力评价的7个关键指标[2]。这些指标刚好与“两创”理念之内涵不谋而合,即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文化的生产性保护和利用,在娱乐化中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文化普世性,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方式,汇集文化创意人才,集聚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交易高地和文明高地,促进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从微观层面来看,“两创”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保护桎梏,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正确方向。传统理念认为文化保护就是文化保存,因此大部分文化遗存只是原封不动地“躺”在博物馆里,缺乏活化利用,更难走向大众生活。在“两创”理念的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创造性思维的植入,被赋予了时代意义,在内容和形式上得以创新,最终形成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创意产业。这不仅使躺在博物馆里的文字、古籍得以活化利用,还可以在文化继承转化的基础上对未来进行充分布局,通过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的植入使精英文化真正向大众文化和世界文化转变。
二、“两创”理念指导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
旅游规划在长期发展中虽已形成了从资源市场调查到后期管理运营的较为成熟的系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文旅融合、体验经济背景下,以创意思维满足游客娱乐性、教育性、审美性需求,生成基于市场的创意创新,是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在“两创”理念的指导下,此类规划在针对性、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具创意,具体来说,其针对性、科学性和创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明晰开发与利用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以工程建筑、遗址遗迹、传说民谣、民风民俗、艺术竞技、美食佳宴等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两创”并不是针对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而是在鉴别对待、扬弃继承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界并未给出明确的概念,但“优秀”与否可以从以下八个标准进行评判:适应时代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经受实践检验、有助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提供精神支撑、助力民族复兴、有益世界文明[3]。“两创”理念下的文化遗产景区旅游规划应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标准,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与鉴别,明确保护与开发的对象,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找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新的平衡点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相互协调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问题。“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前瞻性、预见性的旅游规划刚好是找到两者之间平衡点的切入口。然而,实践证明,由于规划不当,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又会陷入利用不足与过度利用的困境。因此,景区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又是旅游规划面临的一大挑战。从这一现实来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给予了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以新的思路,既面向过去,又创造未来,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创造了新的平衡点。
(三)发挥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多重价值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意味着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发展中,要具有创意性思维,赋予文化遗产以现代内涵,用大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方式对其进行解读,阐释好历史文化蕴含的深刻人文精神。在“两创”理念指导下,景区可通过情景设计、体验活动、业态扩展等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功能转化,创新活化利用方式,使其活跃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减少“高大上”“门槛高”的弊病,充分发挥其教育研学、文化传承、娱乐体验、艺术鉴赏等多重价值。
参考文献:
[1]范鹏,李新潮.界定与辨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解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02):110-118.
[2] 邹统钎,吴丽云,阎芷歆. 文化强国内涵与实现路径[N]. 中国旅游报,2021-04-21(003).
[3] 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J].社会科学战线,2017(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