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决策需要先行设定雷区红线(3月9日)


重大决策需要先行设定雷区红线(39日)

 

有人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财务总监做决策当老大”,因为财务官当CEO有问题,财务官的职业是检查,是控制,所以财务官当CEO会缺乏远见,这种说法也说明了CEOCFO之间的微妙关系。事实也的确如此,其主要原因是不同角色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思维定式,诸如财务总监或者是法务总监甚至人力资源总监,已经形成了风险厌恶型的追求稳健的思维方式,都很难做到在经营上开疆拓土,并驾轻就熟。

有原则的人很难赚到钱,因为TA总是给自己设定很多禁区红线,至少不会冒着违背原则的风险去做决策,甚至会为了自己的原则而对擦肩而过的好机会视而不见。更可怕的是假如在决策与经营过程中,过度追求稳健,往往会人为地为自己设定很多不可违背的原则。

因为每个人都会面临民族情结的考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分文不取,这个“道”更多的时候体现在“国之大义”,而在当今,中国与世界之间早已形成难以割裂的整体,如何在彼此协作的基础上,不至于丧失民族大义,保留民族情结,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了。

春宝认为,要想从老外身上赚钱,以合理的方式去整合老外的优质资源,是需要绕过很多障碍,把彼此合作回报周期尽量缩短,让自己的决策经得起反复深度推敲的,需要卖给他们的是可以复制的东西,未来不具有太高的升值空间的东西。特别是在决策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有所忌惮的。比如诸如股权与话语权、核心地段的房产、文化收藏品、优秀品牌等大IP,都需要倍加珍惜,尽量不要委以外人,不管他们的出价有多高。

 

我们通常认为,好的资源不仅是卖给老外貌似变节,就连与老外合作开发都是一种耻辱。中国人还会忌惮一件事,那就是“秋后算账”,因为每个人都有祖先,每个人都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好名声。所以过于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定然是在很多方面自我设限的。

当然在任何阶段,决策制定需要的是排除法,就是说先确定的是有所不为,减掉那些不可为的事情,在减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之后,再来确定自己仅剩下的选择。有所忌惮的决策都有难度,所谓有难度也并不是不可能完成,而是要分出主要目标与辅助目标,并优先满足别人的阶段性目标。

 

作为决策人,我们确实需要为自己的决策设定一些方向、原则和底线。任何决策的首要思路是先确定方向与原则底线,就是说不会等到长大了之后再让自己后悔,而知道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角色定位去跟别人协作。比如对外不应该仅仅看到其资金优势,还需要看到其生活与消费方面的需求。

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去开发并满足老外的中短期需求,去满足政府的长期需求,如此才能满足我们不断增长的短期需求。优质资产的核心是经营,越是难以复制的东西就越是稀缺,找到经营机构,开发盈利模式与合作机制,开发其过程,从政府授权到资本架构,从平台搭建到媒体传播,从技术支撑到模式创新,从为机构做的贡献到对个人的吸引力,从线上数据功能到线下主题活动。

 

每个决策者都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终极目标,那就是自己的民族属性与民族情结。投资人与消费者,都值得被尊重,而不是被仰视。因为他们是自己生存的根基,而不是自己的天花板。我们的长期发展是具有品牌化、技术化、金融化、平台化基因的,其中依然是以解决资本化为基础,先完成顶层设计,战略层面、股权层面、顶层架构层面。在顶层架构方面,实行“资金、创业团队与智慧加持”这样三足鼎立格局。

作为顶层设计,注定是应该把终极利益留在中国的,就如前面提到的大IP等优质资产,再怎么样都要留在中国,即使老外可以购买,都不能轻易卖给老外;比如平台的决策权、股权和话语权,也是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管是技术层面的大数据还是传媒方面的舆论导向,都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此我们就会面临比较尴尬的局面,就是老外充其量是看热闹的,所得到的仅仅是短期收益罢了。

 

那么属于老外的短期收益是什么呢?是旅游接待、是美食餐饮、是休闲享受;是热点热门热搜,如此我们的重点就在于开发外部市场,而且是外部的文旅康养和餐饮休闲的诉求。而且是以年轻一代为主,是国际旅游的市场开拓。简单地说,是先请进来再走出去的思路。比如,我们可以邀请老外来中国享受美食,饱览美景,得到视觉盛宴,更多的是文化旅游方面的传播。比如与世界范围内的“孔子学院”结合,将中国的美食推向国外。

但问题又来了,当老外习惯于索取短期利益,那么他们的短期利益从何而来呢?根据零和游戏的原理,势必是由我们贡献出来的。

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若戴王冠必承其重”,要想有所得到必须提前有所投入,而且要放弃对长期稳定的收益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就是说长期收益、中期收益、短期收益不可能兼得,即使兼得,也不可能被稳定地操纵,所以我们不仅需要戒除理想主义式的梦想,反而要面对现实,并不是每个投资都有收益,也不是每个收益都那么稳定。

世界是公平的,当我们追求命运对自己的过分垂青,就意味着对别人的残忍,当我们对别人过分残忍,而且昭然若揭,彼此也心照不宣,我们又何以得到同行者呢。所以还是心态放平和,该是谁的就是谁的!

 

投资并不像种庄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且几个月之内就可以从确定的盈利模式中得到收益;至少不像那样单纯,播下什么种子就长出什么果实,虽然也遵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原则,但很多时候所收获的并非在同一的节奏中呈现。

比如单纯的小买卖,开个餐馆或者买卖衣服,都很清晰地清楚你买的和你卖的,但是诸如股权上的投资,未必可以通过股权的方式盈利,技术上的投资未必可以得到技术上的直接回报,搭建平台所得到的回报更多的往往并非来自收取使用平台的机构与个人,而是提供资金、资本与资源的金融资本与产业机构。

 

投资与融资,都需要认清金融的本性。春宝认为,金融机构都具有当铺属性,就是说基于一定的典当价值,一方面压低价值让自己获得的成本尽可能低,然后看到自己退出的时间节点,让自己在那个时间节点之前可以全身而退,在经营阶段仅仅是在用细水长流的方式,让自己得到长久而稳定的收益。

每个成熟的机构都应该具有金融家的思维方式,首先是底线思维,看抵押物能否让自己获取保底的安全感,保留底线。其次是倒视思维,就是绝对不去做长久的伴侣,不管是13年,还是510年,20年还是30年,总是有一个时间周期,看到那个时间周期的收益之后绝不恋战,第三是成本思维,真正的成本并不单纯以金钱的方式发生,在金钱之外,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资源成本,等等,都是自己所付出的成本。

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谈判与彼此制衡。谈判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更高的回报,也要客观地看基于那样的回报,所付出的是否值得,比如你绕了全城去对比价格,为了买一点菜固然省去了一点小钱,却付出了巨大的时间成本,还不够费劲的呢。

 

春宝认为,产业与实业要靠金融推动,但不能被金融所绑架。一旦被金融绑架就会脱实向虚,因为金融的核心就是数字,而一切转变成为数字的东西,都是会消失的。人是需要有一些底线的,当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所有都可以用金钱去交换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头脑,我们的灵魂,是不容被占领的。但我们必须需要有职业精神,需要对得起我们所得到的薪资,所以我们必须要要有对等付出。要知道,我们整合金融资源的初衷是推动产业升级迭代的,而不是要让金融机构把自己灭了的。金融机构就像啤酒,总是需要有泡沫而且最终是要制造泡沫的。但泡沫的成分多了,啤酒的味道就淡了。

不要着急去引入国际资本,当然,国际资本也并不是最后才进入的。那么春宝认为,比较恰当的顺序,应该是民间资本做天使,直接导入国有资本与国企央企,让整个体系拥有正确的基因,而外资是作为成长阶段才出现的,我们在成长阶段,让外资享受到即时服务,赚到所约定的合理收益,然后再收回来。

 

贾春宝

20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