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屠城,历史上惨烈的钢刀与文化的对阵,24万杀17万,是关外八旗子弟一路砍杀的屠刀与深入人心的汉文化的较量。清人为在外表与社会习惯上割去明朝遗民与故国的联系,让汉人从内心接受满清统治,避免满族被汉文化同化,颁布“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不剃发者死。江阴人奋然反抗,城破后全城人民连囚犯与妓女在内都以慨然赴死为荣,没有一个低头顺从者。清军屠城,江阴城十七万二千人死难,仅余老幼53人。
读这段历史,总会掩卷深思:拥有百万军队的明朝为何打不过只有十几万军队的清军?而势如破竹、一路如入无人之境的清军为什么却在弹丸之城江阴,面对以死坚守自己文化传统的士民,用24万军队攻81天不下,连丧3位王爷和18员大将,损兵7万5千余人?为什么满朝降将降臣而江阴的平民百姓却如此忠烈?乃忠义文化使然矣!位卑未敢忘忧国江阴被清军攻破后,清军想劝降未战死的诸生许王家:你又没有在明朝谋得一官半职,没有在朝廷领一份钱,何必为它而死?他面对劝降者大义凛然地说:忠义是不能以当不当官拿不拿俸禄来衡量的(“君臣之义,岂论仕与不仕?”)还有一个书生在被杀前大呼:我一个无官无职的小人物,今天像士大夫那样为忠义而死,虽死犹生。这就是高悬知识分子头上的士大夫精神,无论在朝在野,有了它,才有中国的脊梁。试想一下,如果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不在庙堂的士民都抱着只要自己能过日子管他谁赢谁王、谁夺江山谁失江山的思想,民族将何以延续?国将何以为国? 所以,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生生不息的力量。